|
|
 |
|
|
|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助力中医药发展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助力中医药发展 |
|
□胡鹏 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对中医药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医药的健康养生、文化体验、乡村振兴、人文精神等多元功能和价值,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呢?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我们指明方向。 中医药文化 传承精华是根,是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先决条件。中医药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华,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人文精神 中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生命至上”理念。中医治病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预防理念以及“治未病”观点。 中医药古籍 我国曾先后3次进行了中医药典籍普查,现存于世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其中,《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的中医药古籍就达371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古籍,不仅记载着历代医学家的智慧,还诠释了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药材的道地性 中医大家历来注重中药材的道地性,认为其生长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对药材的药效影响甚大。《神农本草经》中强调“土地所出。”《千金翼方》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现代中医药发展,要保障药材质量和品质,严格执行道地药材标准,让患者能够放心吃中药。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 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魂,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根本动力。守正创新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中医原创思维,按照中医的发展规律进行。创新就是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智慧力量,让中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不断开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格局。 坚定文化自信 让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辨证论治、扶正祛邪、仁心仁术等独特的思想智慧。用现代视角和科技手段,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引领文化传承的典范。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用户可以获得中医药知识、症状自测、养生建议等个性化服务。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大众获取信息,还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加强研究论证 让中医药的理念和疗效更清楚。用现代科学理论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将中医药几千年的经验与疗效说清楚、讲明白。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完善中医药理论基础,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屠呦呦在抗疟疾药物研究陷入困境时遍阅古籍,从《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通过蒸馏提纯、测定结构、分析测试、临床试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制备出抗疟疾类药物青蒿素。 拓展中药产业 把“豫药”品牌叫得更响。河南省是中医药大省,药材地道,华夏闻名,艾草、山药、地黄、连翘、金银花、牛膝、夏枯草、杜仲等药材种植面积和初加工产值全国第一。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例如焦作市的怀药、南阳市的艾草、驻马店市的金银花、信阳市的茯苓等,积极探索“中药材产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不断拓展,全力把中药材产业做强、做精,努力打造全国中药材基地。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遵循。充分发挥省内中医药资源的独特区域优势,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思想,答好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发展之问,在全国范围内叫响“豫药”品牌,全力谱写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作者供职于焦作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