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先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认为,重阳节是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者,《博雅》解释为“再也”。自太古时代,华夏民族既有阴阳数的观念,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九九”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寄托思亲之情;敬祖、饮酒、赏菊,彰显感恩之情;佩戴茱萸、菊花簪,祈求安康。 又是一年深秋时节,重阳节如约而至。众所周知,重阳节有三大习俗——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可是,为什么古人要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呢?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在传统的节令观念中,阳数代表开始,重要的“重阳”之日往往是季节更替的时间点,比如三月初三上巳节,季节由冬季转为春季;五月初五端午节,季节由春季进入夏季;九月初九阳气极盛,正是秋季即将结束、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刻。 从阴阳观念来看,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且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故重阳节登临;“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秋菊自古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花是中医药学重要的中药材,陶渊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美酒。晚秋寒气经常被古人视为鬼魅恶气。因此,具有祛风逐邪、消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了防病疗疾的重阳节用品。 菊花与茱萸作为重阳节的“重头戏”,其医药作用远不止于此。最早有关菊花的记载是东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九月荣鞠。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服之轻身耐老”。《本草纲目》记载:“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可以入药的菊花有3种:杭菊(黄菊花)、滁菊(白菊花)和野菊花,可在午后采撷,将其晒干即可。当然,这3种菊花也有差别:白菊偏重平肝养目,黄菊偏重散风解热,野菊花偏重清热解毒。 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在那天必须迅速离开,并且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手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九月初九,在手臂上系了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回家后,恒景发现家中牲畜全部暴死,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茱萸确实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是今天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作为药用,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以“敬老感恩、怀忧思亲”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节日,还是一个以“防病健身、驱毒除疫”为主题的卫生宣传节日。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将中医与养老相结合,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重卫生,崇尚健康,重阳节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这种“以人为本”的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大力继承、发扬。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岚皋县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