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辨证思维在咳嗽治疗中的应用 |
|
□蔡坤坤 咳嗽,为肺系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在中医理论中,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而非单一的疾病,为肺脏功能失调,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相关。 古人言:“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五气所病……肺为咳。”咳嗽的出现多与肺功能受损有关。此外,《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其他脏腑的功能出现紊乱也会导致咳嗽,如心火过旺灼伤肺,导致肺热咳嗽;脾胃虚弱、脾土不足会引起脾土不能生肺金,导致久咳不愈等。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契合临床实际。 外感咳嗽主要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所致。当人体正气不足,无法抵御外邪入侵时,邪气便会侵犯肺脏,导致肺气宣降失常,从而引发咳嗽。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证外,常兼见表证。内伤咳嗽则主要由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所致。如过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皆可助生内热之邪,燥热伤肺,诱发咳嗽、咯痰。另外,过食生冷之物,亦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痰浊内生,阻塞气道,引发咳嗽。肝失调达,气郁化火,循经上犯于肺,木火刑金,以致肺气不畅,宣发肃降功能失司,从而产生咳嗽。 肺脏自身的疾病,例如后天失养,肺病日久,以致气阴耗伤、肺机紊乱、痰液蕴肺、气机失调、咳嗽内生等。他脏及肺者,如脾虚生痰、肾虚不纳气等,都会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内伤咳嗽的特点是起病缓,常伴乏力、气短等。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和诊疗体系,治疗咳嗽时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调理,结合患者病情、病机、体质等方面因素,将辨证施治与内外同治有机结合,能够标本兼治,进行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止咳调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调理,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泻白散和沙参麦冬汤等,以获得燥湿化痰、清热肃肺、清肺泻肝、滋阴润肺等效果,从根本上改善咳嗽症状。疾病的证型非单一证型,多数为数证兼夹,故需要综合考虑,辨证用药,以期切中病机,效如桴鼓。 穴位贴敷 通过在特定穴位给药,可促使药物与经络同时发挥作用,即药物的皮肤吸收和经络的局部刺激,发挥整体调理效应。常用白芥子为主药,细辛、延胡索、甘遂等为配药。穴位选择多为督脉的大椎穴和背俞穴为主,同时辨证选取其他配穴,通常以肺俞穴为主穴,膏肓穴、大椎穴等为配穴,通过“肺朝百脉”和经络的“行气血营阴阳”作用于全身而发挥效能,能够有效地防治咳嗽。 艾灸 明代《医学入门》指出:“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化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治疗咳嗽疗效显著。根据患者病情及证型,可选择治疗咳嗽效果较好的主穴:肺俞穴、中府穴、列缺穴、太渊穴、合谷穴,配以表里配穴、循经取穴等。 耳穴埋豆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埋豆是使用贴有材料(如王不留行籽等)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刺激耳郭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对于咳嗽患者可以选择贴压肺、咽喉、气管、肾上腺等对应的穴位,宣肺平喘、祛痰止咳。 刮痧、拔罐、砭石疗法 用刮痧油涂擦胸背部有关穴位,尤其是后背膀胱经、督脉,可以改善肺、脾、肝的功能,达到宣肺、散邪、化痰、健脾、疏肝等作用。可配合大椎穴、肺俞穴、定喘穴、风门穴等部位拔罐、砭石治疗,可起到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宣肺化痰、止咳等作用。 中医治疗咳嗽方法较多,其他如推拿疗法、针刺疗法、练习八段锦等,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中医更加注重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咳嗽的治疗,需要格外重视。寒冷常为咳嗽发作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天气突然变化时易发病,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的侵袭。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用辛辣、肥甘厚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痰湿蕴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不要熬夜、过度劳累等,以免过度消耗阴液;平时注意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减轻咳嗽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