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张謇的中医药情缘 |
|
□蔡小柳
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高度重视中医的学术内涵,认为“医,技而有学者也”。他认为,中医不仅是技术,还是一门学问。 张謇一生喜爱读书,读过不少中医典籍。从张謇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张謇年轻时研习《神农本草经》,中年时读过《医宗金鉴》,还购买过《产孕集》等医书。71岁时,张謇还读完了《性命圭旨》。 张謇对中医的尊崇一以贯之,他惊叹中医药的神奇,认为蜈蚣、蟾蜍、枸杞子、芦根等“物之以性质相引者也,皆入药”,甚至“灯草之灰、龟之溺犹有用”,赞赏良医“得医者意也之意”和用药的“神乎其神”。 张謇认为,医道与人命息息相关。张謇强调中医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也存在不足。张謇主张中西医结合,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张謇指出,中医主气化,治虚证有独到之处,但中医的“本草”一系,“性味虽别而未精详。方证治用,或未能知其所以然;即知其所以然之理,未能知所以然之数”;西医则“药取其精,服量少而饮不苦”“便人服饮”,有其合理之处。张謇认为,中医、西医虽然属于不同的体系,但是有相通之处,需要加以沟通和融合。 张謇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謇深知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张謇积极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1912年,张謇与三哥张詧共同筹资建立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该校初设西医专业,不久又开设中医专业,旨在培养医学人才。张謇还为该校题写了“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校训。 张謇意识到中医、西医各自的价值,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张謇主张中西医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张謇派教师去日本学习,派优秀学生去日本和德国留学,回国后担任学校的重要职务。1915年,该校师生做了南通首例人体解剖实验,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多见的。 张謇还计划制订《中药经》,旨在发扬本草学。张謇希望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中药材进行定性分析,以揭示其药效和药性,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由于经费和人力等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张謇会通中、西医药的思想和实践仍然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张謇不仅有着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还亲自实践中医养生之道。 首先,张謇强调饮食调养。他提倡饮食有节,注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现代人往往忽视饮食健康,暴饮暴食、营养不均衡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张謇的饮食养生之道,注重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其次,张謇注重精神养生。他认为,保持心情愉悦是养生的重要方面。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张謇的精神养生之道,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张謇注重运动养生。他认为,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现代人往往缺乏运动,久坐、缺乏锻炼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张謇的运动养生之道,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健康。 张謇的中医养生之道,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张謇的养生之道,积极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供职于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