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生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祖籍河南洛阳,明初移民云南嵩明。兰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母亲生病立志学医,亲尝百草,分辨药性。兰茂经过30余年的努力,大约于1436年著成了我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草专著——《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共3卷,是我国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记述西南地区药物的专著。《滇南本草》载药506种,其中卷1载149种、卷2载161种、卷3载196种,包括动物、谷物、菌苔、蔬菜、水果、花卉等。每味药记述了性味、归经、主治、用法、配方等内容,有的还有炮制方法或注意事项。《滇南本草》既与传统中医药理论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中医药学 一是《滇南本草》传承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从汉代起,中原人开始大规模移民云南。因此,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较完整地传入云南,并与当地中医药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云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滇南本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书的。兰茂祖籍中原核心地区,受中原中医药文化浸润,书中所载的药物、方剂和临床验案均体现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均属于中医药理论范畴。 该书所载药物包括名称、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及注意事项,有的药物辅以临床验案加以验证,与传统本草著作的写作体例相同。兰茂临床用药强调辨证治疗,治疗疾病时注重扶正祛邪,特别注重养护肾气及调养脾胃。例如,治疗中风有培元熄风法、平肝熄风法、祛风活络法、清热熄风法、通窍开闭法、涤痰熄风法等,这些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中医流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滇南本草》发展完善了中医药学。该书记录了大量的地方特色药物,首次被记录于书的药物达到147种。如滇重楼,该书记载其“俗云:是疮不是疮,先用重楼解毒汤。此乃外科之至药也。主治一切无名肿毒。攻各种疮毒痈疽,发背痘疔等症最良,利小便。”该药现为常用清热类中药。金铁锁具有消痈排脓、活血通络、散瘀止痛、去腐生肌、止血的功效,该书记载其“食之令人多吐,专治面寒疼痛,胃气、心气疼,攻痈疮,排脓。”灯盏花,该书记载其“小儿脓耳,捣汁滴入耳内。左瘫右痪,风湿疼痛,水煎,点水酒服。”现在临床应用多种灯盏花制剂。该书还记载了许多少数民族用药,如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促进了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有的还被收入《中国药典》。 如今久负盛名的云南白药等,就来自《滇南本草》。医学家根据该书中关于“石椒草可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的记载,研制出了治疗感冒、细菌感染有良好功效的黄石感冒片。 扩展了中医用药方法 《滇南本草》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病情需要、药物性能等,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增强临床疗效,如传统的水煎服、药物与酒同用、药物与肉类同煮、代茶饮、药物粉碎为末或为丸、菜肴及外用药物等。 一是擅长用鲜药。云南天气湿热,民间用药常就地取材,将新鲜采集的药物捣成汁治疗疾病。如马豆草,“捣汁服之,破血生肌,疗五种黄病最良”;石胆草,“采取叶,捣烂敷疮,神效”;山韭菜,“连根捣汁,治跌打损伤,敷患处”;仙茅,“(治痈疽火毒)或以新鲜者捣烂敷之,有脓者溃无脓者消”;五爪金龙,“消炎肿,接筋骨,止血,治风湿疼痛”等。 二是巧用家常之品。《滇南本草》中仅食补类的药材就有蔬菜类、水果类、瓜类、豆类、粮食类、河鲜类、家禽类、家畜类、真菌类等九大类近100种。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食材,如白菜、苹果、黄瓜、毛豆、鲤鱼、鸡肉、牛肉等,还有一些是云南地区特有的食材,如桑花菌、青头菌、金线鱼等。根据每一种食物的功效而有目的地选择食用,不仅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将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如韭菜,“勿切,滚水炸熟,芝麻油拌服,一小儿误吞铜钱入腹,此方立效”;茄子的根东风草,“用醋磨敷肿毒,散血,止乳疼,消肿,宽肠。烧灰米汤饮,治肠内风下血不止及血痔”;艾叶,“昔一人吐血不止,用艾叶煨汤,点童便,服之即愈”。其他如醋、蜂蜜、糖、芝麻油、酒、米汤等,生活中随手可得,均可以根据不同病情与不同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 三是丰富了药食并用法。《滇南本草》直接将药物与鱼、鸡、牛、羊、鸡蛋等食品一起烹饪,炒、煮、炖,药食并用治疗疾病。如草血竭,“治寒湿气浮肿,草血竭三钱,茴香根三钱,草果子二钱,共为末,同鳅鱼煮吃,三四次效”;小蓟,“作菜食,除风热”;大蓟,“栗子疮红肿溃烂出脓久不收口者:独根大蓟,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猪肉,或单用,煨点水酒服”。 四是善用酒剂。酒性温,能活血行气、通百脉、祛寒湿。《滇南本草》以酒为诸多药物的“引”“使”,录入的此类药物多达170余种,占总数的35%。如烧酒热服、点水酒服、点酒包敷、点黄酒服杯等。 在食用瓦松时将其捣碎入清水去渣,并以酒辅助食用,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散瘀止痛、平肝清热所用的金铁锁、珍珠草等药物也需要烧酒服用。其中,点水酒服尤为突出。如地盘松球水煨点水酒服,治疝气偏坠;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剂,治痔疮;萹蓄煎点水酒、童便服,治虚热,日久不退。 五是善用散剂。如贯仲、发灰、龙骨为末外敷,能止血收口生肌,可以治疗刀伤流血不止;玉兰花“新瓦焙干为末”、佛手柑“新瓦焙为末,烧酒下”,可以治疗面寒疼、胃气疼等。 治疗方法独具特色 一是内治法。《滇南本草》将中医常用治法与云南地方特色相结合并进行具体实践与运用,提出辛温透散、火郁发之、辛香温补、甘温补益、酸敛固涩、辛甘苦温消导、辛温香燥化湿、苦寒辛温泻下的治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三因制宜的特点。其中,汗法、消法,使用川芎最多;清法,使用黄芩最多;温法,使用小茴香最多;补法,使用鸡肉最多;化湿法,使用木瓜最多;下法,使用大黄最多;固涩法,主要体现为涩肠止泻法。健脾法分别细分为益气生血、健脾开胃、健脾止泻、健脾祛湿、健脾消疳、健脾生肌、健脾生津、健脾升清、健脾统血、延年益寿、健脾益智、甘温除热、温中散寒等13种。 二是外治法。《滇南本草》在继承《黄帝内经》及古代医学家思想基础上,形成以收湿敛疮、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为主的治法,使用冰片、白矾、花椒最多。 《滇南本草》是云南人民长期利用本土所产中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经验总结,被称为“滇中至宝”。得益于《滇南本草》总结和宣传,“滇药”也在中医药领域大放异彩,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滇南本草》有多个版本,康熙年间抄本载药274种,1887年昆明务本堂本载药458种,2008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载药506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