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孙晓兵
“昔日的村庄,水沟里杂草丛生,路面上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不堪,夜晚一片漆黑;如今,村庄焕然一新,环境变美了,路灯变亮了,多条‘断头路’也被打通了……村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些变化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陈俊卫的不懈努力!”近日,在平顶山市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的村委大院里,该村党支部书记郭银亮说。 据了解,张良镇杨李沟村位于鲁山县的东南部山区,全村共有村民1864人。由于该村的地理环境复杂,出门就是弯曲的山路。10多年前,村民们为了让种植的农作物在成熟的季节颗粒归仓,全靠人工肩扛及牛车往外拉。因此,该村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国家级贫困村。 “春雨来得正当时”。2021年8月,在平顶山市卫生健康委工作的陈俊卫,被派到张良镇杨李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接到通知后,陈俊卫按时来到张良镇杨李沟村,在村委会大院里安了家。白天,他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交谈,了解村民的想法和生活生产需求;夜晚,他召开村座谈会,商量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接下来,陈俊卫带领驻村帮扶队员与村干部进行沟通,整理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资料。随后,他经多方沟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发展致富项目。 “百闻不如一见”。今年4月21日下午,郭银亮骑着摩托车,带着记者一边介绍村里修路的故事,一边参观新修的村路。很快,我们来到了山顶。“就是这条路,不知道啥原因,在施工时剩下50多米,形成了没有铺水泥的‘断头路’,严重影响了164户村民的出行。”郭银亮如是说。 “农村路是民心路,也是致富路,更是幸福路。”陈俊卫说。经过实地查看,陈俊卫发现一部分村民从家门口到主干道之间还有3条“断头路”尚未完全打通,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俊卫积极协调资金十几万元,打通杨李沟村杨李庄组、青龙庵组、燕山组总长约325米的“断头路”,畅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现在‘断头路’打通了,村民多年的‘心结’也解开了!”郭银亮说,目前,一条条“农村路”如同一条条相互连通的“血管”,构建了杨李沟村内畅外联的出行新格局,也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蝶变之旅。“路修好了,村民出行方便了,农产品也能够顺利销售到外地, 村民们也就逐渐富起来。我们村早已全部脱贫摘帽。”郭银亮自信地说。 “杨李沟村地处偏僻,村民外出办事、看病,很不方便。”陈俊卫说,为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问题,他经过积极协调,邀请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心脑血管科、骨科、内科等科室专家,携带检查设备及药品,免费为村民诊治疾病、发放药品。 为了确保专家顺利来到村里义诊,陈俊卫提前与相关医院协商好,定期邀请专家与村民“面对面”交谈,普及防病知识;对患者给出治疗建议及用药指导等。今年55岁的村民何某,不幸患了脑出血,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如今已进入康复阶段。“在得知何某患病的消息后,俺不仅经常上门看望,还积极与平顶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协商,向他捐赠了一辆轮椅。”陈俊卫说。 确保物资发放到位。“杨李沟村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6人。为了照顾好监测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医疗照护,我协助乡村医生定期为老年人入户健康随访、宣传健康知识;逢年过节,还为他们购买米、面、油,以及棉衣棉被等。”陈俊卫说。 走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查看小麦长势的陈俊卫,一边讲解预防病虫害的知识,一边说:“今后,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美丽乡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