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耳朵突然听不见 当心突发性聋
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
膀胱结石的预防与应对
如何正确管理癌痛
带你了解脊髓型颈椎病
麻醉风险知多少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测血糖
1
11 1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麻醉风险知多少
 


□王志坚

   麻醉医生被称为“隐形的守护者”。他们不拿手术刀,不直接参与手术操作,却为手术的顺利进行筑起坚实防线。麻醉也并非“打一针”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着较大风险与挑战,需要公众与医务人员共同关注。
    麻醉风险的分类与表现
    麻醉风险因麻醉方式、患者个体差异及手术类型而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呼吸系统风险: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减慢或暂停。椎管内麻醉(如腰麻)可能因麻醉平面过高引发呼吸肌无力,甚至呼吸衰竭。此外,麻醉药物可能诱发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导致气道梗阻。例如,老年患者因肺功能减退,术后肺部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心血管系统风险:麻醉药物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心动过缓,而肾上腺素类药物可能诱发室性早搏。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术中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过敏反应与毒性反应风险:局部麻醉(简称局麻)药过敏虽罕见,但可能引发皮疹、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局麻药中毒则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如抽搐)或抑制(如昏迷),以及心血管系统抑制(如低血压)。例如,利多卡因单次用量超过安全阈值(如400毫克)时,毒性风险显著增加。
    其他风险:术后恶心、呕吐是常见并发症。苏醒延迟可能与患者麻醉药物代谢缓慢、肝肾功能不全或低温有关。
    麻醉风险的预防与管理
    虽然麻醉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可通过以下措施显著减少:
    术前评估与确定个体化方案
    麻醉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如过敏史、心肺疾病史)、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例如,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调整血糖控制目标,避免术中低血糖或高血糖。
    术中监测与动态调整
    麻醉医生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根据手术进程调整麻醉深度。例如,腹腔镜手术中CO2(二氧化碳)气腹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需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
    术后管理与随访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苏醒情况,及时处理恶心、呕吐、寒战等不适。对于高危患者(如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延长监护时间。此外,术后镇痛(如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可减少应激反应,促进康复。
    公众对麻醉风险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全麻会让人变傻
    单次全麻对成人的认知功能无长期影响。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多为药物代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常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
    误区二:局麻比全麻更安全
    局麻风险相对较低,但并非绝对安全。例如,硬膜外麻醉可能引发硬膜外血肿。麻醉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的状况及麻醉医生的经验综合决定。
    麻醉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之一,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得到广泛验证。然而,麻醉风险客观存在,需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应对。公众应摒弃对麻醉的恐惧与误解,相信麻醉医生的专业判断。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