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武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薄荷3克,侧柏炭12克,茜草炭12克,仙鹤草15克,续断12克,三七3克(研末),炙甘草6克,棕榈炭12克。 功能主治 用于治疗育龄期、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因肝郁、气虚、血热、血瘀等引起的崩漏。 服用方法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6剂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经期禁用。 病案一 2007年10月18日初诊:宋某,女性,47岁,阴道出血半年有余。半年前,患者因生气,经血量突然增多,有时淋漓不尽,色深红、质黏稠。妇科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有小肌瘤,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面赤头晕,烦躁易怒,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血热内扰,迫血妄行。 治则: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崩漏散,加焦栀子10克,黑黄芩10克。共2剂。 2007年10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以上症状减轻,子宫出血量明显减少,继服4剂。 2007年10月24日三诊:患者出血已止,舌、脉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继服6剂。 随访患者,痊愈。 病案二 2008年5月11日初诊:张某,女性,43岁。半年来,患者每个月来2次月经,本月月经来过以后,突然崩下,淋漓不尽,色淡、质薄。近日,患者身体倦怠,气短懒言,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润,脉细弱。 辨证: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 治则:益气固本、养血止血。 方药:崩漏散,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共2剂。 2008年5月13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经血量减少,精神逐渐恢复正常,继服2剂。 2008年5月15日三诊:患者出血停止,身体康复。笔者嘱咐患者继服2剂善后。 随访发现,患者痊愈。 病案三 2008年8月31日初诊:张某,女性,39岁。患者平素行经腹痛、腰痛,未治疗,本月月经停后一天,突然复来,量大而淋漓不尽,色黑有血块,小腹痛,块下则疼痛减轻,精神抑郁,胸闷不舒,烦躁易怒,舌质黯、舌尖有瘀血点,脉沉涩。 辨证:瘀血阻于冲任,旧血不祛,血不归经。 治则:活血化瘀、止血固冲。 方药:崩漏散。共2剂。 2008年9月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出血基本停止,精神转佳。患者按原方继服2剂,出血停止。 随访发现,患者痊愈。 病案四 2009年1月4日初诊:王某,女性,41岁。一年前,患者因操劳过度、心情郁闷导致月经紊乱,出血量突然增加,后时多时少,淋漓不尽,漏下色暗有块,腰腹胀痛;妇科医生检查后,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给予消炎、止血等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动辄心慌气短,舌质黯、舌尖有瘀点,脉沉涩无力。 辨证:气滞血瘀、伤气耗血。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止血、瘀虚同治。 方药:崩漏散(加味)。其中包括益母草10克,花蕊石10克,黄芪10克,党参6克。共3剂。 2009年1月7日二诊:患者血色转红,血量减少,其他症状皆缓和。在原方基础上加减,黄芪15克,党参10克,继服3剂。 2009年1月10日三诊:患者血止病愈,继服3剂善其后。 笔者让患者下次月经来潮时复诊,继续治疗1个疗程,以绝其患。 随访发现,患者痊愈。 病案五 2009年3月5日初诊:李某,女性,48岁。近两年来,患者行经日久,经期不规律。几天前,患者月经量突然增多,淋漓不尽,色淡红、质薄,伴身体倦怠,气短懒言,腰酸腿软,头目虚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辨证:脾失统摄,肾气虚衰,脾肾失职,冲任失固。 治则:益气补肾、固冲止血。 方药:崩漏散(加味)。其中包括黄芪15克,党参12克,熟地24克,山茱萸12克,杜仲12克。共2剂。 2009年3月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月经基本恢复正常,其余症状减轻。继服4剂后,患者其他症状消失。 随访发现,患者痊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生武诊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