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七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每周一练
大雪节气话养生
茭头的药用价值
冻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1
11 1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大雪节气话养生
 


□刘戴维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3个节气。斗指壬,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日~8日,今年大雪节气的具体时间为12月6日。大雪节气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同时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有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雪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大雪节气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已经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指马兰草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所谓“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积雪开始增多,气温维持在0摄氏度以下,而东北、西北等地平均气温已达-10摄氏度以下。南方地区虽然没有北国世界银装素裹的雪景,但是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真正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随着气温下降,人体的阳气也和自然界一样,随着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因此,大雪节气,中医养生以温润护阳、御寒防病为重点,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养生方法
    早睡晚起阴藏阳 “养藏”乃冬日起居的主旋律。大雪时节养生应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此时,人们应当比夏天更早入睡,最迟不可晚于子时(晚上11点)睡觉;早上不要起床太早,应等到太阳升起以后再起床活动,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在穿衣方面,人们要根据天气和环境变化适时添减衣物,以免衣着过少,外感风寒,损伤阳气;衣着过多,腠理打开,阳不得藏。同时也要多晒太阳,太阳之精能壮人阳气,多晒太阳能使全身气机调和畅达。
    动静结合平阴阳 冬天是阳气潜藏、养精蓄锐的季节。中医认为:“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因此,不能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功能。大雪节气运动养生应做到动静结合。
    所谓“动”,并非指过于激烈、大汗淋漓的运动,而是以运动强度适中、微微汗出为佳,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项目。
    “静”多指行“坐功”,每天清晨,双腿盘坐,头转向左方,两手由体侧提到胸前,手心朝上,两臂随后缓缓落下,头转向正前方,两手臂再重复上述动作。头转向右,动作相同,左右相反,左右各做15次,然后上下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足部按摩固阳根 古人认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鼻子、耳朵、乳房是人体精气的3个凝聚点,而双足乃是全身阴精阳气的汇集点。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双足,共计60多个穴位。
    现代足部反射学认为,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在足底均存在立体分布的缩影反射区,对足部进行按摩,可以调节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民间更有“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之说,可见足部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之先天根于肾。足底的涌泉穴为肾经起始穴位,以一侧拇指按揉足跟涌泉穴,按揉30次~50次,以足心感到发热为度,可以起到降虚火、滋肾水、镇静安神的作用。
    此外,足部按摩宜找准敏感点,讲究局部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按摩力度因人而异,并以能耐受为度。若能配合沐足,则效果更佳。
    温润滋养强体质 大雪时节,寒风凛凛,人体阳气也比较弱。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适当进补不仅有助于抵御寒冷,还能增强体质。牛肉、羊肉、鸡肉、虾等食物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热量较高,中医认为它们性质温热,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冬季备受青睐的食材。
    冬季气候干燥,饮食应尽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调方法,也不宜使用过多辛燥香料进行调味,以免增加食物燥热之性,导致长痘、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出血等燥热阴伤、邪热伤络的症状。
    另外,对于阴虚血燥之人,牛肉、羊肉、狗肉等大热之品不宜多吃,而鸭、甲鱼等肉类性平或偏凉,可适量选用。鸭肉性平、微寒,能滋阴降火、生津血、补五脏;乌鸡性平味甘,能滋阴清热、补肾养肝;甲鱼性平,能养阴清热、滋肾养血,都是十分滋养的冬季补品。烹调时,人们还可以适量加入沙参、玉竹、石斛、黄精、枸杞子、桑葚子等药材,既美味又滋补,有补益虚损、滋养身体的功效。
    冬吃萝卜赛人参 “冬月伏阳在内”,随着天地阳气降敛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向内收敛,此时毛孔收缩,腠理密致,人们活动量减少,能量消耗也减少。但是,冬天进补高热量食物,往往又容易积热内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这恰好解释了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深意。
    健康的真谛,在于体内阴阳平衡。生姜性温而祛寒暖胃,萝卜性凉而祛热消滞,利用这两种食材的温凉之性,以及炎夏、寒冬的气候特点和气机升降趋势,调和阴阳,补虚泻实,恰恰体现了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养生理念。
    白萝卜又名莱菔,生食熟食均可。白萝卜生食味辛、甘,性凉;熟食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生吃白萝卜或榨汁饮用,清新爽口,能清热生津防燥,适合肺燥咳嗽、咽干口渴、大便燥结之人。炖熟的萝卜软烂美味,能下气消谷、化痰消导,尤其适合脾胃不和、气胀食滞、痰多不畅之人。
    节气穴位养生 大雪节气穴位养生以“平调阴阳”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为神阙穴和命门穴。
    神阙穴:属任脉,即肚脐,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尿潴留等疾病。
    命门穴:属督脉,位于第2腰椎、第2腰椎棘突之间,在腰部与肚脐相平的区域,具有培元固本、强健腰膝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月经不调、慢性肠炎、腰部疾病等。
    (作者供职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