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七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每周一练
大雪节气话养生
茭头的药用价值
冻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1
11 1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冻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初步判断

   冻伤的概念和分类 冻伤是机体在低温环境下所遭受的损伤统称。依据损伤性质,冻伤可以分为冻结性冷伤与非冻结性冷伤两类。非冻结性冷伤常发生于10摄氏度以下、冰点以上的潮湿环境,如冻疮、战壕足、浸渍足等均属于此类;而冻结性冷伤则是因短时间暴露于极低温环境,或长时间处于冰点以下的低温环境所致,它又进一步细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冻僵)。这种分类有助于医务人员准确判断冻伤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非冻结性冷伤 非冻结性冷伤(冻疮)主要发生于冬季或早春,气温较低且潮湿地区多发,长江流域尤为常见。从病理生理角度剖析,当局部皮肤处于冰点以下低温时,血管收缩,血流减缓,细胞代谢受干扰;回到常温环境后,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甚至形成水疱;病情进一步发展,会使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受损,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组织坏死。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外耳、手、足、鼻尖等部位容易发病,且起病隐匿,常在局部红肿后被察觉。在温暖的环境中,局部有肿胀、瘙痒、刺痛感,可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创面发红、有渗出液,若感染则形成糜烂或溃疡。准确判断这些症状,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冻结性冷伤 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冻僵)多在意外事故或战争场景下发生,如暴风雪突袭、陷入冰雪环境等。其病理生理过程较为复杂,局部接触冰点以下低温时,强烈的血管收缩反应随即启动。若接触时间延长或温度过低,细胞外液乃至细胞内液会形成冰晶。冻融后,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内冰晶融化可以引发组织坏死,邻近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全身受低温侵袭时,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寒战,体温从体表向内部递减,心血管、脑部及其他器官功能受影响,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临床表现方面,冻伤后局部麻木,刺痛,皮肤苍白发凉,冻融后依损伤程度分为Ⅳ度(如下图)。

   Ⅰ度冻伤仅伤及皮肤表层,局部轻度肿胀、红斑,伴轻微麻木痒痛,约1周后脱屑自愈。
    Ⅱ度冻伤累及真皮层,局部水肿、水疱,知觉迟钝,2周~3周无感染可结痂愈合,少有瘢痕。
    Ⅲ度冻伤则伤及皮肤全层与皮下组织,局部皮肤颜色由苍白转黑褐色,可有血性水疱,知觉丧失,4周~6周坏死组织脱落,肉芽创面愈合慢且留瘢痕。
    Ⅳ度冻伤累及肌肉、骨骼等组织,可导致肢体干性坏疽,对复温无反应;感染后形成湿性坏疽,中毒症状严重,治愈后多遗留功能障碍或残疾。全身冻伤初始有寒战,皮肤颜色苍白、发绀,疲乏、无力等表现,继而肢体僵硬、麻木、幻觉,随后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严重时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骤停。对这些症状的精准判断,有助于确定冻伤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现场急救

急救措施

   快速复温 采用38摄氏度~42摄氏度恒温水浸泡伤肢,冻僵患者则全身浸泡。经15分钟~30分钟浸泡,患者体温可迅速回升并接近正常体温,此时指端甲床潮红且有温暖感。快速复温可有效减轻组织的损伤,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比如,在野外冻伤的患者,若能及时进行快速复温,可大大降低组织坏死的风险。
    替代取暖方法 若无复温条件,可以借助腋窝、胸腹部等部位为患者取暖。这种方法在紧急情况下能为患者提供一定的热量,缓解冻伤症状。
    复温后的保暖与休息 快速复温后,将患者安置于22摄氏度~25摄氏度的室内持续保暖,并使其卧床休息。这有助于维持患者体温稳定,促进身体恢复。
    静脉输液与防治休克 对于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静脉输入加温至37摄氏度的葡萄糖液、能量合剂等,并积极防治休克。休克是冻伤可能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及时的输液和休克防治措施能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心肺复苏 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低温环境下,心跳呼吸骤停的风险较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全身治疗

   抗感染与抗毒素治疗 对于Ⅱ度以上的冻伤,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来预防感染。人体冻伤后皮肤屏障受损,感染风险增加,抗感染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改善血液循环 冻伤常继发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妥拉唑林(妥拉苏林)、罂粟碱等药物治疗,也可运用中药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冻伤组织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营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满足身体营养需求。在身体遭受冻伤后,营养充足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
    冻僵患者特殊处理 冻僵患者复温后,重点防治多系统器官衰竭。冻僵对全身器官功能影响较大,预防多系统器官衰竭是提高冻僵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局部创面处理

   Ⅰ度冻伤处理 保持创面干燥,数天后可自愈。这种轻度冻伤一般不需要过多的特殊处理,但是需要密切观察,防止感染。
    Ⅱ度冻伤处理 复温后,无菌抽取水疱内液体,用干敷料保暖包扎,或者外涂冻伤膏后暴露创面。这种处理方法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感染风险。
    Ⅲ度冻伤、Ⅳ度冻伤处理方法 多采用暴露疗法,保持创面干燥。待坏死组织分界边缘清晰后进行切除,再进行植皮手术;如果并发湿性坏疽,患者通常需要截肢处理。此类冻伤较为严重,需要专业的创面处理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并促进组织修复。

预防措施

   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或执行任务的人员,需要做到“三防”,即防寒、防湿、防静(适度运动)。穿着防风、保暖的衣物,保持身体干燥,减少躯体外露部位,涂抹油脂保温。进入低温环境前,适量进食高热量食物,避免饮酒,因为饮酒会加速散热。对于可能遭遇酷寒者,应提前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做好保暖准备。这些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冻伤的发生率,降低冻伤对人体带来的危害。

转诊注意事项

   凡是Ⅲ度以上冻伤,患者均应转往上级医院进行处理。此类冻伤患者伤情严重,需要更好的医疗救治条件与技术。Ⅲ度以上冻伤往往涉及深层组织损伤,可能伴有复杂的并发症,上级医院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检查和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当创面合并感染或伴有全身症状时,患者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合并感染会使患者病情恶化,全身症状可能提示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上级医院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来确定病因,并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冻伤合并休克、心跳呼吸骤停者,在积极抢救的基础上尽快转诊。这些危急情况需要上级医院更专业的抢救团队和设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
     对于创面出现明显瘢痕的情况,患者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处理。瘢痕可能影响肢体功能和外观,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可对患者进行评估并采用合适的治疗手段,如瘢痕修复手术等,以改善患者预后。
    在转运途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患者创面保湿,避免弄破水疱引发感染。对于伴有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患者,在保证吸氧、补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前提下进行转诊,确保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转运过程中的妥善处理,能够为患者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
    冻伤作为一种在低温环境下易发生的损伤,对其深入了解并掌握正确的诊疗与处理方法,无论是对于医务人员还是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群,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准确的初步判断、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以及合理的转诊安排,能够减轻冻伤对患者的危害,提高冻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冻伤相关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图、供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