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回味悠长的豆腐香 |
|
□童如珍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母亲做的豆腐。普普通通的黄豆,经过母亲的一双巧手就能华丽转身,变成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母亲做的豆腐无添加剂,绿色安全。关键的是,它浸透了母亲的辛劳与情感,那是纯正而厚重的母亲的味道。 母亲每次做豆腐时,我都会在旁边仔细观看,帮母亲做一些递工具、抬东西的活儿。久而久之,制作豆腐的流程我亦熟知。 母亲做的豆腐,选用的是自家种的黄豆。黄豆种在田埂上,插早稻时播种,至晚稻成熟时收割,生长7个月,日照时间长,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营养极其丰富。 黄豆浸泡一晚后,用石磨磨成豆浆。母亲右手握住木柄转动磨盘,左手拿着木勺时而往磨孔里倒黄豆,豆浆顺着上下磨盘的缝隙不断地汩汩流出。 磨完黄豆,将豆浆倒入大铁锅里熬煮。豆浆煮沸后,舀入包袱内过滤,4个角吊起的包袱必须不停地摇动,很费力气。看见母亲满头大汗,我踮起脚帮母亲摇包袱。过滤后,豆渣留在包袱内,豆浆流进大木桶里。 接下来,便是点卤让豆浆凝固。卤水是用熟石膏粉兑水而成。点卤的环节很关键,卤水的多少、点卤的时间必须掌握好,因为它决定了豆腐的品相。母亲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点卤时神态自若。很快,原先稀稀的豆浆凝结成了又白又嫩的水豆腐。 水豆腐的清香顺着氤氲热气四处飘溢,让人垂涎欲滴。母亲拿起木勺舀一瓢水豆腐放到碗里,再撒些白糖递给我。我尝一口,水豆腐滑嫩香甜,顾不了烫嘴,仰脖“呼噜噜”地喝得精光。 木桶内的水豆腐舀进洗净的包袱里,扎紧固定,盖上平整的木锅盖,再压上石块。待水分被挤干后,就可以将“硬实”的豆腐切成块待用。 母亲做的豆腐真材实料,无论是煎炒还是水煮,味道都鲜香可口。以前没有冰箱,做好的豆腐就送给亲戚和邻居一些。自家尝鲜几次后,余下的豆腐做成咸豆腐干和霉豆腐。 因为咸豆腐干既易于保存又便于携带,所以成了我们兄弟外出读书时经常带的菜品。在学校,因为没钱买食堂的热菜,我就用自带的咸豆腐干下饭。虽然有点儿咸,但是我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母亲将其做成豆渣果。别看豆渣果黑乎乎的,样子有点儿丑,却是个好东西。母亲往豆渣内拌入大蒜末、糯米粉和辣椒粉、白糖、盐等调料,放进木甑中蒸熟,做成圆饼状,太阳下暴晒后装进瓦坛保存。 食用时,将豆渣果切成条状,吃起来香糯甜辣、生津开胃,既可下饭又可当零食。 如今,母亲老了,不能亲手做豆腐了,但那渐渐远去却又回味悠长的味道,依然在岁月里生香。 (作者供职于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卫生健康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