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刮除植骨术治疗非骨化性纤维瘤
采取“两步走”策略 治疗原发性大肝癌
Baraitser-Winter脑额面综合征 产前诊断中的警示信号
1
11 1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采取“两步走”策略 治疗原发性大肝癌
 


□刘鹤飞 李惠子

临床病例

   今年4月,56岁的吴先生因身体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在影像学检查中,医生在吴先生的肝右叶发现巨大肿块。
    经人推荐,吴先生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就诊。微创介入科主任医师郑琳接诊了吴先生。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吴先生被诊断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临床肿瘤分期3a期)。
    郑琳医疗组将这个病例提交院内进行MDT(多学科会诊)讨论。
    会诊专家认为,由于是巨块型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若进行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难度大,并且容易复发。考虑到这些,专家建议对吴先生进行介入局部治疗联合全身系统治疗。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约70%的患者在就诊时肿瘤已较大或侵犯邻近血管,预后较差。一般认为,肿瘤长径>5厘米为大肝癌,长径>10厘米则为巨大肝癌。
    郑琳说,像吴先生这种患者,容易出现原发病灶周围多发肿瘤或肿瘤侵及血管。出现这些情况后,如果按照相关指南采取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等根治性手段,治疗后易短期复发。因此,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不作为首选方案。一般来说,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药物系统治疗方案是首先被推荐的方案。但是,采取此方案治疗后,多数患者虽然肿瘤缩小了,且生存期也延长了,但是达到完全缓解(肿瘤无活性)的比例相对偏低。

采取“两步走”治疗策略

   如何破解大肝癌的治疗困境,让吴先生这类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医师胡鸿涛说:“我们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明显提升,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感。”微创介入科经过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两步走”的微创治疗策略。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两步走”微创治疗策略的内容。
    “两步走”之第一步
    通过股动脉穿刺(2毫米创口)建立血管治疗通道,对动脉导管进行精准插入、定位,再对肝内病灶进行精准栓塞。然后,将导管头端留置在肿瘤所在肝叶的动脉起始部,对该区域进行动脉灌注化疗。在血管性介入治疗后联合靶向、免疫治疗。至少连续2个治疗周期之后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追加治疗周期。对于评估结果提示活性病变缩小到可根治性消融的患者,可进行第二步。
    “两步走”之第二步
    通过经皮穿刺(1.6毫米创口),在CT(计算机层析成像)引导下应用热消融治疗设备(微波或射频),对缩小后的肿瘤活性区域进行全麻下根治性消融治疗。若术前评估消融区域范围较大,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分次进行消融治疗。后续联合靶向、免疫巩固治疗。
    个体化治疗
    在对吴先生进行病情评估后,郑琳医疗组作出了具体规划:
    第一步是病灶精准栓塞+动脉灌注化疗。
    经过第一步的3个周期治疗,吴先生的肿瘤明显缩小,下腔静脉癌栓明显退缩,甲胎蛋白(AFP)水平下降明显,乙肝控制良好,肝功能持续保持良好,体能评分提高。
    第二步是根治性消融治疗,精准消融病变可疑活性区域。
    吴先生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肿瘤无活性,达到完全缓解。甲胎蛋白水平下降至正常。
    郑琳说,如果发生晚期大肝癌,患者不必灰心丧气。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采取“针孔级”的微创介入技术,实施“两步走”,为患者解除病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图片由郑琳医疗组提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