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榜
初诊 张某,男性,70岁,以右下肢酸沉无力、疼痛8个多月为主诉来就诊。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后右下肢酸沉无力、疼痛,经常行走约200米后症状出现,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伴夜间下肢发凉,直立时足部有踩棉花感症状。当地诊所医生给予患者外用膏药、针灸,治疗约4个月,未见明显效果,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患者又到郑州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并做了相关检查(未见检查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足,建议介入治疗。患者拒绝治疗方案后出院,转而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 患者神志清,精神疲惫,右下肢酸沉无力,间歇性跛行,伴夜间下肢发凉疼痛,足底踩棉花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多年,平素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美托洛尔苯磺酸盐片,血压控制良好;糖尿病史10多年,平素口服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血糖控制效果一般,未发现药物过敏史。 专科检查 患者双下肢皮肤干燥,汗毛稀疏,右下肢可见皮肤轻度脱屑,触之皮温较低,右侧脚趾甲粗糙增厚,未见新鲜生长迹象,右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微弱。踝肱指数(ABI)检查结果显示:右0.46,左侧0.90;血液容积图(PPG)检查结果显示:右侧五趾波幅均为横线。 中医诊断 脱疽(寒湿阻络型)。 西医诊断 糖尿病足,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 治则 活血化瘀、温阳散寒。 笔者给予患者院内制剂通脉丸,每天3次,每次9克,口服。外治法采用中药封包热熨法,热熨外敷方(大青盐250克,小茴香150克,艾叶150克,白芥子150克,生川乌100克),药物封包加热后外敷于患肢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穴位,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天2次。笔者嘱咐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戒烟限酒,调畅情志,预防足癣感染,适度运动,避免劳累,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 二诊 患者右下肢发凉感、麻木减轻,下肢困沉无力症状好转,行走距离较前增加约150米,ABI检查结果显示:右0.49,左侧0.99;PPG检查结果显示:右侧五趾波幅横线有所波动,较上次加大。治疗方案同前。 三诊 患者右下肢酸沉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距离为500米,ABI检查结果显示:右侧0.41,左侧0.92;PPG检查结果显示:双侧五趾波幅横线有所波动,较前增加,右侧尤甚。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