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风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 |
|
□马 娟 尹国有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晕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脑,其病理形成与心、肝、肾诸脏器有关。机体衰老,脏腑功能衰减,气血阴阳失于平衡是其发病基础。虽然中风的发生在本为阴阳偏胜、气血逆乱,在标为风为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形成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主要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但积损正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也起着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归纳起来,不外乎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 发病原因 积损正衰 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劳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痰浊上逆,瘀浊上蒙元神,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中所说:“猝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损而然。” 劳倦内伤 “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易使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夹痰浊、瘀血上蒙清窍脉络,而发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诸症状,甚至出现突然仆倒、神昏等。因肝阳暴张,血气上涌骤然中风者,其病情多重。 饮食不节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云:“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突然昏仆,㖞僻不遂。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情志所伤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说:“多因喜怒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或暴怒伤肝,肝阳暴涨,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中风。这当中,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较为多见。 气虚邪中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人体年老体衰,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入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㖞僻不遂。正如《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所说:“偏枯者,由气血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间,使气血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病理机制 虚 虚包括阴血虚、气血虚之不同。虽然阴血虚与气血虚的病理机制有相似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同之处。由于年老体质日渐衰减,阴血耗伤,致使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阴血虚少,无力濡养经脉和脑窍,日久可出现积损,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导致中风。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入侵可发中风;气血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久之使血气凝涩,脏腑经络及脑窍失于濡养,也可出现中风之变。 火 火有心火、肝火及肾火之殊。心肝之火多由五志过极所致,肾火则由房劳阴亏而来。若心火暴盛,肾水亏耗,肾水不能上济制约心火,则构成阴虚阳亢、热气攻冲之象。热盛动风,风火相煽,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猝倒无知,发为卒中。 风 风有外风与内风(肝风)之分。外风是六淫邪气之一,中医认为“风者,百病之始”“风从外入”“犯贼风虚邪者,阴受之”“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的情况下,外风入中经脉,多以阳经头面受病为主,因风邪入中较浅,病情也较轻。内风,一是火热极盛可以生风,二是血虚液燥可以动风。当人体存在着能产生内风的病理因素时,若遇忧郁恼怒的触动,便可出现肝阳偏亢、内风旋动、气火上浮、迫血上涌,重者可因气奔并上窜逼迫血液离经而造成脑出血一类的严重证候。不难看出,内风乃肝风,证实了风气通于肝之说。 痰 痰有风痰、热痰和湿痰之别。风痰是内风与痰浊结合的产物、内风旋动、夹痰横蹿脉络、蒙蔽心窍可以中风。热痰乃痰湿内郁使然。《丹溪心法·中风》中说:“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湿痰则由气虚而生,多在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时,因气虚湿热阻络而见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诸症。 气 气包括气虚、气郁和气逆。对于中风,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有“正气自虚”之说,盖气虚可以生痰,又可以因气虚运行无力使血行阻滞;气机不畅可以生火,气郁火盛,则进而动风;气逆影响血行,血随气逆上壅清窍则可助长肝风动越之势。因此,气虚、气郁、气逆与痰浊、血瘀关系十分密切,为中风的主要病理机制。 血 血瘀对中风的发病非常重要。 因精神刺激,由气郁、气逆引起的血行不畅,此时血液可瘀积在心胸之内或清阳之腑,临床可见突然晕倒及半身不遂。 因久病由气及血,由络入经,也可形成血瘀;或因感受风寒湿邪,使经络气血涩滞不畅,而致关节疼痛之痹证,但其病程迁延日久,则可继发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诸症状。 因心气不足,心血瘀阻,遇到内风触动即可发生中风,大体相当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气虚可导致血瘀,血瘀又能滞气,还有因血瘀之极而生内热的。 因此,血瘀不仅是中风的致病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中风偏枯之后,血瘀的病理变化会更为严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