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刘 旸
5月14日零时33分,大多数人正在睡梦中,洛阳市伊川西高速公路收费站(S96洛栾高速公路)入口,两辆救护车车灯并行打开,在灯光的照射下,一场急救“手术”正在紧张地进行。 施救者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急诊医学部医务人员与体外支持团队成员。5月13日22时许,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急诊医学部接到洛阳市一所医院的电话:一名患者在当天20时许散步时突然倒地,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当地医院抢救后效果并不理想,需要紧急转院。 接到电话后,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和体外支持团队迅速派出4名医务人员,赶往当地医院。在伊川西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两家医院救护车汇合,在救护车车灯的照射下,医务人员将患者移至平车上,消毒、铺巾……郑大一附院医务人员在无线彩超引导下,不到10分钟,为患者穿刺完成了ECPR(成人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股动静脉5F鞘管置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手术的一部分),并评估患者是否符合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的手段)上机条件,随后把患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急诊医学部一以贯之的理念。”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兼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兰超告诉记者。根据要求,穿刺手术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郑大一附院的医务人员也在当时情况下严格进行了无菌操作。 “患者当时处于心脏骤停状态,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抢救生命。如果赶往医院再进行救治,患者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患者的家属也要求立即施救。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抢救患者。”兰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