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二四物汤
骨伤病的辨治方法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李东垣对“火论”的传承与创新(上)
1
11 1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刘洪峰  冯佳丽  马楠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柴胡、枳壳、桔梗、生地、甘草、牛膝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笔者跟随基层名老中医王宗豪抄方学习,见证其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
黄褐斑
王某,女,31岁,2024年4月16日初诊,以“面斑6月有余,间断右手麻木1月有余”就诊。患者麻木症状均在夜间发作(活动后消失),记忆力减退,情绪差,胃脘胀闷,睡眠质量差,月经量少,经前乳房胀,少腹胀痛,舌质暗、苔腻,脉弦涩。中医诊断:黄褐斑。证属寒凝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养血、理气。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炒枳壳、柴胡、川芎、桔梗、川牛膝、枳实、炒莱菔子。共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二诊时,患者面斑好转,自感右手麻木较前好转,记忆力差,纳多胃胀痛,睡眠质量尚可,小便正常,舌质暗、苔腻,脉弦涩。在上方基础上加元胡、木瓜,继服20余剂。三诊时,患者面颊斑已基本消失,继续服药,随访患者现已康复。
不寐
李某,女,49岁,2023年7月23日初诊。患者失眠烦躁1年有余,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寐,曾进行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伴头晕、易怒、胸闷心悸、神疲,以及脸色发暗,大小便正常,舌暗紫、苔薄白,脉弦细数。诊断为不寐,证属气机瘀滞、心脉瘀阻、心神失养,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牛膝、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炙甘草、百合、酸枣仁。患者服用上方后,睡眠质量好转;再服10余剂后,每夜能睡6小时~7小时,伴随症状亦渐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反复。
头痛
刘某,女,55岁,高血压病史10年。2024年3月21日,患者以“间断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心烦不寐曾”初诊。患者到医院进行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未见异常。平时间断服用降压药物,近5天头痛、头晕加剧。现症:头痛、头晕,其痛如刺,心烦易怒,夜眠较差,舌质紫暗、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涩。中医诊断:头痛,证属肝郁气滞,瘀血阻窍。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处方:生地、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白芍、柴胡、牛膝、天麻、钩藤、冬瓜皮、菊花、炙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二诊时,患者连服14剂后,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心烦易怒减轻,舌质仍紫暗,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方加减,再服用30剂,诸症消失。
以上医案,虽然疾病诊断及临床表现不同,但是基本病机均为脉络瘀滞。临证时,医者应抓住这一核心病机,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再根据每种疾病的兼症灵活加减,切中病机,标本兼治,虽非原方主证,却往往收到显著效果。总之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配合当归、生地,养血活血,使瘀血消散而又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气,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甘草,解毒、通百脉,以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
血府逐瘀汤以理气活血为主,能使气血通畅、气机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则百病不生而活血化瘀,有时也可用于没有瘀血的疾病,而是利用这类药物的增强气血流行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在临床上凡辨证为气滞血瘀、阻滞不通之证者,皆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