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卖花渔村”的启示
《折肱漫录》中的养生思想
餐桌上的中药之二十 紫苏子
如何判断艾灸的效果
血竭
1
11 1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卖花渔村”的启示
 

□许敬生

 

   “卖花渔村”即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洪岭村,虽然名字叫“卖花渔村”,但是这里只卖花不捕鱼。“卖花渔村”藏匿在山中,从山上往下看,整个村子就像一条大鱼。由于村子形状像鱼,加之村民大多姓洪,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鱼字加三点水,便得了“卖花渔村”这个风雅的名字。
    相传,唐朝末年,为躲避战乱,宫廷花匠洪诚、洪诗兄弟迁居此地,顺带着把宫廷的盆景栽培技艺带到了此处,后来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如今的徽派盆景。
    在漫长的花卉种植历史中,村民们不仅掌握了养花的技艺,还学会了制作漂亮的盆景。当游客踱步于村里,随处可见梅花、罗汉松、榆树,有人将此地视为大型盆景公园。
    这个村子家家都做盆景园艺。制作一盆漂亮的盆景,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卖花渔村”有一个代代相传的规矩,挖一棵山上的花树就必须种一棵或两棵,院子里的盆景卖一盆要再种一盆。村民们每天早出晚归,为种花奔忙,不只是为了现在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这一代人只能耕作,卖盆景要留给后代,由他们的儿孙或儿孙的儿孙享用。他们今天所卖的盆景,可能是爷爷或爷爷的爷爷种植的。这种“爷爷种花孙子卖”的习俗,已经沿袭了1000多年。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在中医学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医学家和流传于世的著作,犹如明珠翠玉琳琅满目,积淀了数千年的精华,养育了难以计数的英才。
    从商代初期的伊尹著《汤液经》,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等。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从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到大宋时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及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方书《和剂局方》。从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的创新之作,到明代大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从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的《温疫论》,到清代集温病学之大成者吴瑭的《温病条辨》。从明清时期灿若群星的新安医学流派、孟河医学流派等,到清代北方医学代表人物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及清末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哪一部著作不是金光闪闪的医学明珠呢?!
    这些医学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精湛的诊疗技术,构建了灿烂辉煌的中医学圣殿,就像黄河奔流不息,一代代积淀在炎黄子孙的心灵中。
    21世纪,中医学迎来了崭新的春天。3年多的抗疫实践,中医又创建了许多精彩的成功范例,赢得了广大百姓的信赖。“振兴中医”已成为全民族的呼声,更是全体中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作为一个中医人,不能在这大好的时光里坐享春风,应当尽力为中医药发展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才能得到发展,并开枝散叶,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这就是薪火相传的神圣使命和强大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