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强
近日,笔者诊治一名严重口腔溃烂患者,采用中药调理后症状缓解。 患者张某,女性,51岁,患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某医院化疗9个周期后,出现严重口腔溃烂,并继发口腔念珠菌感染,伴有发热、咳嗽、咯痰。患者入住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后进行抗细菌、抗真菌等治疗无效。患者几乎无法进食,痛苦不堪,早期对喝中药有抵触情绪,又经历20多天后别无良策,症状仍然很严重,再次请求会诊。 患者口干、口苦,口腔严重溃烂,进食时剧烈疼痛,胃气上逆,腰酸,四肢凉,咳嗽、咯黏痰,脾气急躁,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污秽而表面水滑,脉弦大。 辨证 寒凝血瘀、中焦痞塞、相火不降。 方药 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当归30克,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细辛3克,通草10克,清半夏20克,黄芩15克,黄连3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蝉蜕15克,地肤子15克,生姜20克。共7剂。水煎,每天服用1剂。 二诊 患者服用中药后咽干减轻,口腔溃烂好转,进食疼痛减轻,剑突下胀满消失,手脚冰凉缓解;现在仍有口干苦,咽部黏痰较多,查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中心黄、水滑,脉弦,较上次会诊已有缓和之象。 辨证 痰瘀互结。 方药 桃仁10克,芦根30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桔梗12克,蝉蜕15克,丹皮15克,玄参15克,牛蒡子15克,怀牛膝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马勃15克。共7剂。水煎,每天服用1剂。 三诊 患者口腔溃疡和咽痛明显缓解,咳嗽、咯痰减轻,口中多涎沫,口干,进食后上逆,舌质暗红、苔水滑,脉弦。 辨证 寒凝血瘀、中焦饮停。 方药 当归30克,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细辛3克,通草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20克,黄芩15克,黄连3克,干姜15克,茯苓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党参15克,蝉蜕15克,生姜5片,大枣3枚。共7剂。水煎,每天服用1剂。 四诊 患者服用中药后症状明显好转,现有口干、咽干,胃泛酸,左胁下不适,舌质暗红、多瘀斑,舌苔白、水滑,左脉弦、寸部沉弱,右脉滑。 辨证 肝脾不和、寒饮内停、气血不足。 方药 柴胡20克,黄芩15克,清半夏2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茯苓30克,干姜12克,细辛3克,五味子9克,煅牡蛎30克,芦根30克,蝉蜕15克,桃仁10克,当归15克,黄芪60克,生姜5片。 按语 在临床上,肿瘤患者放疗和化疗后经常会发生口腔溃疡,特别是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有些医生一见到口腔溃疡就采用清热解毒法。其实,很多患者就诊时口中黏沫或涎沫较多,舌质淡红,凭这两点也能判断此类患者并非单纯为热证,一味清热只能冰伏其邪,症状反而会越来越严重。有些非肿瘤患者出现的长期口腔溃疡,可能是肝肾不足引起的虚热上浮所致,或寒凝血瘀导致内有瘀热,故临床上遇到口腔溃疡一定要仔细辨证,不可一概清热解毒。 此患者为口腔严重溃烂,但进食后上逆,可知中焦阻滞,中焦一阻,君相之火不可下降,故致口干苦,口腔溃烂,火势上炎,胆火不降,故脉弦大。患者四肢凉、舌质暗红、瘀斑,乃寒邪入厥阴经而致寒凝血瘀,故用生姜泻心汤清上而温下通利三焦;当归四逆散温经而活血、散寒邪而疏在里之郁热。方中重用煅龙骨、煅牡蛎、牛膝、代赭石,使胆胃之气降,气降则火随之而降。同时,煅龙骨、煅牡蛎有敛疮之功效。方中加蝉蜕,可以散热而利咽;加地肤子,可以利湿而祛皮肤中积热。上焦之火热清散而沉降,内瘀之热疏散而渗利,故症状明显缓解。 二诊时,笔者抓住痰瘀互结之证,以苇茎汤(加减)活血而利湿。方中加利咽之品,脉缓而弦大,故用生龙骨、生牡蛎、怀牛膝,引热下行。 三诊时,患者有胃气上逆之证,且多涎沫,舌质瘀斑,故以当归四逆散合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桃仁、红花、蝉蜕,以温经散寒、通利中焦、淡渗利湿。 四诊时,患者口干咽干,左胁下不适,脉弦,故予以小柴胡汤。患者口中多涎沫、苔水滑,右脉滑,故予以茯苓干姜细辛五味子汤(加减)以温肺散饮,加当归补血汤以补气血,加桃仁以破血化瘀,加蝉蜕、芦根以利咽散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