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聚焦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
PDF版查看  第三版:聚焦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遗尿
李振华治疗梅核气经验分享
真武汤五苓散四逆散治疗水肿
中医调理化疗后重度口腔溃烂
1
11 1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李振华治疗梅核气经验分享
 


□李鹏辉 李志刚 李孟麒

梅核气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中青年妇女,以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并因生气而加重,故名梅核气。国医大师李振华法崇仲景学术思想,根据临床病理反应,以肝脾失调、胃失和降、痰凝气滞立论,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创制理气消梅汤,对梅核气的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金匮要略》中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书中不仅形象描述了梅核气的临床表现,还提出了具体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李振华认为,梅核气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痰凝气滞为病之标,脾虚肝瘀为病之本。患者发病部位虽然在咽喉,但是发病机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患者常因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阻滞,进而发展为土壅木瘀、肝气上逆、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发病。患者也可能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瘀结、木郁乘土,导致运化失职,升降失常,痰湿内生,痰气互结,聚于咽喉而发病。二者病因虽然不同,但是结果都能导致肝脾失调、痰气互结,循经上逆而结于咽喉,引发梅核气。
治疗方药
  肝脾失调、痰凝气滞为梅核气的关键病机。因此,李振华认为治疗应针对病机,从调理肝脾胃入手,标本兼顾,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豁痰为治疗方法,在半夏厚朴汤基础上加减变化为理气消梅汤。
  方药 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紫苏10克,炒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山豆根6克,射干10克,木香6克,麦冬12克,甘草3克。方中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和胃,燥湿豁痰;香附、厚朴、紫苏、木香,疏肝解瘀,理气宽中;牛蒡子、桔梗、甘草、射干、山豆根、麦冬,清利咽喉,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清利咽喉之功效。
  如果脾胃气虚较重,症状为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10克,可以健脾益气;腹胀、纳差、胸脘满闷者,去掉麦冬,加砂仁8克,枳壳10克,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2克,可以宽中理气,消食和胃;胁肋窜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者,去掉紫苏,加柴胡6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可以增强疏肝解瘀之功效;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者,去掉姜半夏、木香,加栀子10克,知母12克,天花粉12克,可以清热生津。
案例分享
  初诊 患者为女性,43岁,咽中有异物感1个月有余。
  病史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3年有余,1个月前因情志不遂,出现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患者曾服用冬凌草片、山豆根片、草珊瑚含片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无明显变化,每因情志不遂、饮食不当,症状便会加重。经当地医院检查后,患者被诊断为慢性咽炎,故求助于李振华。
  诊见 患者咽喉部位似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口干不欲饮,胸闷气短,腹胀纳差,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胖大、边见齿痕,舌苔白稍腻,脉弦细。
  证属 脾虚肝瘀、痰凝气滞。
  治则 健脾疏肝、理气化痰。
  方药 理气消梅汤(加减)。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橘红10克,姜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紫苏6克,砂仁8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炒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山豆根6克,射干10克,甘草3克。
  二诊 上方服用12剂,患者咽中异物感消失,仍感觉食欲欠佳,食后腹胀,身倦乏力,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掉紫苏、牛蒡子、射干、山豆根,加党参10克,乌药10克,焦三仙各12克。
  三诊 上方服用24剂,患者精神、饮食都较好,症状消失,痊愈。
  按语 梅核气类似西医学的慢性咽炎、咽喉神经官能症等。该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肝瘀、痰凝气滞,治疗应以健脾疏肝为原则。理气消梅汤除了健脾疏肝、理气化痰的作用外,方中还有清利咽喉之品,这些药物具有苦寒清热之性。李振华认为,如果方中不配伍这类药物,咽中异物感不能快速消失,但是用量过多则易损伤脾胃。因此,治疗时要顾护脾胃之气,标本兼顾。待咽喉部症状消失后,方中去掉牛蒡子、山豆根、射干等苦寒清热之品,改用健脾益气、疏肝解瘀之法,以调理肝脾,巩固疗效。肝脾失调并非对等,根据不同的病因,在临床上有偏于脾虚、偏于肝瘀之分,因此治疗上应有所侧重。偏于脾虚者,应在健脾益气基础上,佐以疏肝解瘀之品;偏于肝郁者,应在疏肝理气基础上,佐以健脾祛湿之品。在临证时,医者只有仔细辨别,才能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李郑生传承工作室)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