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药王”孙思邈与五岩山
“沙漠人参”肉苁蓉
餐桌上的中药之三 芫荽
温补祛寒——胡椒猪肚鸡
黄精
1
11 1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药王”孙思邈与五岩山
 

□吴育红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中医药文化遗迹
    五岩山属太行山余脉,海拔574.4米,气候温润,植被丰富。山上遍布中药材,已知有远志、柴胡、当归、冬凌草、知母、全虫等300余种,是一处“天然药库”。
    五岩山至今留有“药王隐居处”“炼丹处”“著书阁”“藏药库”“晾书台”“练功石”“捣药臼”“撵池”等众多遗迹,较好地保存了孙思邈当年隐居五岩山行医、采药、炼丹、著书活动的原状,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被称为“药学圣地”。
    其中,“药王洞”为天然钟乳石洞穴,有“药王起居室”“诊病室”“升仙堂”,以及“炼丹炉”“诊病石”“灵芝石”“问诊石”等众多奇景,巧妙契合孙思邈隐居时坐诊、炼丹活动的场景,自然景观与药学积淀、道家生活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坤太考察时称,“药王洞”是五岩山“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好的一处遗迹”。
    “药王洞”有宋、金、明、清等时期纪念孙思邈的碑石摩崖。拜殿大门的两根石柱,为明朝古迹,上刻对联两幅。正面“拜官弗受当年自适真之性,祷药永传奕世不忘人也仙”,背面“安乐真人嘉名原赐唐天子,精究药性学道惟居太白山”。讲孙思邈不慕名利、三度拒封、成仙得道、精究医业等事迹。
    洞口匾额“大唐名医”,为清朝道光年间所刻。“药王洞”还刻有“孙真人洞”4个字。真人,即成仙得道之人。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洞口对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出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是孙思邈的治学格言。意思是治病时既要小心谨慎、明于诊断,又要大胆果敢、善于用药;智慧必须圆通周密、知常知变,才能临事无惑。
    洞口老虎把门,缘于“神医治虎”“虎为药王坐骑”的传说。
    “药王洞”迎面正中供奉孙思邈像,反映了百姓对孙思邈的敬仰之情。
    孙思邈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高度评价和崇拜,来孙思邈隐居处凭吊的人络绎不绝。
人文佳话对当地文化的深远影响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享年100多岁,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孙思邈一生足迹遍布全国,遍尝药草,独创24种药方,济世救人。孙思邈著书80多本,晚年隐居五岩山。《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孙思邈隐居五岩山期间,采药炼丹,济世救人,传授良方和医术,在当地留下众多美好故事和人文佳话,诸如“神医治虎”“妙手治龙”“一针救二命”等,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孙思邈经常到山下行医,受到百姓爱戴。孙思邈去世后,患者建“孙真庙”以纪念孙思邈。孙圣沟村也是因孙思邈到该村居住行医,被百姓敬称“孙圣人”,村名随之叫“孙圣沟”。
    2020年,鹤山区与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联合,根据“药王”孙思邈的故事拍摄戏曲电影《五岩山》,再现孙思邈隐居五岩山期间“一针救二命”“亲尝虎狼药”“仁心祛瘟疫”“巧医唐王”等故事,展现孙思邈不慕名利、心系苍生、献身医学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精神。
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2000年开始,鹤山区以宣传“药王”孙思邈、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主旨,以健康、养生、生态、休闲为主题建设五岩山,不断强化中医药文化主题和内涵。
    鹤山区建设五岩山、大医精诚、悬壶济世3座牌坊;树立汉白玉“药王”塑像和“药王医虎”“药王著书”2处雕塑;建设“医桥”“诚桥”2座小桥和“望、闻、问、切”4个主题休闲亭;建设“药王谷”“药王池”“药王湖”“百草园”“百药林”“药引泉”和“杏园”“榆园”“楷园”等主题休憩区;核心位置镌刻“大医精诚”崖壁题记;建设“药王殿”,墙绘12幅“药王”孙思邈生平故事,两侧配廊展示中药材和传统中药器具。其他还有“望鹤亭”“炼丹洞”“孙思邈故事百图”“百虎栏杆”等景观,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展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内涵,让“藏在典籍、散在民间”的中医药养生智慧鲜活起来,推动鹤山区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做贡献。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卫生健康委,本文由王平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