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雄 李纳纳
发展概况
肌电图 肌电图在临床神经电生理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重要的检测手段之一,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延伸,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肌肉疾病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客观检测手段。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基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取而代之。目前,在国际上,肌电图的检测项目包含以下几种: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这是一种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诊断技术,可反映周围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鉴别周围神经髓鞘损害或轴索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常规针电极肌电图 这是一种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随意收缩运动状态下各种电活动的技术,可用于鉴别是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在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上可以提供轴索损害的证据。 诱发电位 包括四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这对相应神经传到通路的定位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术中电生理监测 这是一种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完整性的技术。此技术可以实时反映神经功能,辅助定位皮质功能区和重要的传导通路,识别脑神经和脊神经,鉴别不能明确神经关系的组织,减少或避免术中发生神经损害,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残率。 经颅多普勒超声 这是一种评估脑血管病变的无创检查。脑血管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都比较高的特点。脑、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国学者都把脑血管病列为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并在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对脑动脉进行检查,传统上主要依赖头颈部MRA(磁共振血管成像)、CT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全脑血管造影等。由于上述检查存在价格昂贵、放射性照射、应用造影剂及有创等不足,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超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头颈部血管超声可对头颈部血管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评价,为成人脑实质和脑血管监测及脑血管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和各级卒中中心建设的深入,头颈部血管超声联合评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卒中中心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与随访。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强大的诊断算法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技术与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多模态融合,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科现状
取得的成绩 人才队伍建设 河南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从业人员呈现多学科、多层次分布特征,学历及专业层次复杂,涉及多个医学专业,从临床到护理,从技师到医师,从专科学历到博士学历,皆有分布。目前,县级医院基本上都配备了肌电图机、脑电图机和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其中,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普及范围较广,大部分乡镇医院均已配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要依托大型的脑及脊柱脊髓手术的开展而发展,故其主要在三级甲等医院开展。据统计,目前,省内有2000多人从事脑电图和肌电图工作,约80人从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工作,而经颅多普勒超声由于普及率高一些,从业人员更多。 学科成就 目前,河南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在学科建设方面。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是一个综合交叉学科,其发展依托于相关专业的发展,呈现强专科及大融合的趋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该学科的各个专业水平相对先进。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专科属于一个独立的科室,在李六一的领导下,肌电图技术水平在省内居于首位,在全国名列前茅。 近3年,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3年前仅在脊柱畸形手术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现在已扩展至后颅窝手术、癫痫及皮层定位手术、立体定向手术、脑血管病手术、脊柱脊髓手术等更加复杂的手术中。河南省率先在脑动静脉畸形手术、烟雾病搭桥手术、血管瘤手术中创新性地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深部核团毁损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癫痫病灶切除术等手术中也应用了此项技术。此外,河南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球海绵体反射、瞬目反射等前沿技术。 2.在科研方面。河南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肌电图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方面,李六一等人发明了一种可定位脊髓损伤位置和减轻病人伤痛的软垫及调节组件,可用于术前定位和术中护理。魏飞彪等人发明了一种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专用分体式牙垫,可以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舌咬伤、牙齿崩脱等损伤。专家郭继锋等人发明了一种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触发肌电图专用探针,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以上专利正逐步完成成果转化。 河南省专家在颈部动脉常规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测、颅内动脉病变检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超声检测、颈部动脉介入治疗超声检测、脑血管痉挛动态评估、颅内压评估、脑死亡诊断等方面均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完成相应基础及临床研究,发表了多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有多个相关科研成果,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同时,由于头颈部血管超声技术应用广泛,河南省开展了多学科合作,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 局域合作和技术推广 河南省医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分会在年度学术会议上进行相关技术和现有规范的推广。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代表的省级单位,对基层的神经电生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这些单位的专家利用智慧平台,定期对帮扶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授课和指导。 差距与不足 近年来,河南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差距与不足: 一是发展不均衡。在河南省,很多基层医院缺乏基本的神经电生理设备,从业人员较少,缺乏规范化操作培训,医疗质量需要提高。 二是相关人员不熟悉仪器(设备)的参数调整工作,设备调节能力不够高。 三是报告书写不规范,不会熟练运用专业术语,描述不准确,诊断思路不清晰,导致误诊率、漏诊率高。 四是部分医院的设备较落后,不能满足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需求。 五是国内多中心研究参与较少、省部级立项较少、高质量论文偏少。 六是高、精、尖的技术开展相对少,与北京等地的大医院有一定的差距。 七是在宣教方面有不足之处,群众对神经电生理相关知识不够了解。
发展要求和规划
针对河南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是以神经电生理科室作为主导科室,继续采取强专科、大融合的模式,促进学科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二是尽快完善该学科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操作规范。 三是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加强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四是加强与相关交叉学科的院间、科室间、专业间层面的学术交流。 五是在河南省医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分会的领导下,由几所省级医疗单位牵头,与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医疗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和交流机制。 六是尽快完善相关技术和耗材收费条码的审批。 为了河南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分会特作出以下规划: 一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分会的桥梁、纽带、平台作用,坚持办会宗旨。要精心组织学术会议,注重创新,保证质量,进行学术推广。 二是继续参与国家相关指南、指导规范、专家共识的编写;做好与国内一流专家的学术交流互动工作,扩大河南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 三是继续壮大临床神经电生理学专业人员队伍,灌注新鲜血液,选拔一批科研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科人才,推动学科临床与科研协同发展。 四是鼓励分会委员申报国家、省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神经电生理规范化培训,提高全省操作水平。 五是推动神经电生理技术下沉,普及至县、乡级医院,必要时成立基层学组,重点普及规范化操作技术,以提高全省的整体医疗质量。 六是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在有条件的医院建立神经电生理数据库,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分会组织专业论文评比,每年年会可增设交流环节。 七是鼓励分会委员开展新技术,采取新方法,同时注重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做到科研与临床目标一致,科研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不断优化临床诊治策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