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急性脊髓炎犹如一颗隐藏在暗处的“炸弹”,随时可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那么,急性脊髓炎究竟是什么?如何防治?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发病机制 急性脊髓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即机体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视为外来物并进行攻击。此外,病毒(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及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也可能诱发急性脊髓炎。病原体侵袭脊髓时,会对其正常结构造成严重损害,致使神经信号的传递受阻,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且严重的健康问题。 典型症状 急性脊髓炎的症状复杂多样,通常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以下是急性脊髓炎的主要症状: 肢体无力:脊髓受损后,患者可出现肢体无力,导致行走、抓握等动作困难,甚至完全丧失运动能力。早期为脊髓休克期,表现为肢体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变部位多为双侧,一般持续2周~4周进入恢复期。 感觉异常:脊髓病变部位以下所有感觉消失,感觉缺失平面上缘可有束带感。随着病情缓解,感觉平面逐渐下移,但其功能恢复速度较运动功能慢。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受损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膀胱、肠道功能等,导致无法控制排尿和排便。急性期多有尿潴留或便秘情况,脊髓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尿失禁。此外,急性脊髓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且在病变部位较高、累及呼吸肌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部分病例起病急骤,感觉障碍平面常在1天~2天内甚至数小时上升至颈髓,瘫痪也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和呼吸肌,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变化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若脊髓严重肿胀而造成梗阻,则压颈试验结果异常。 电生理检查:诱发电位检查可能会在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发现病灶。 脊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脊髓MRI主要表现为急性期受累脊髓节段水肿、增粗,病变严重者晚期可出现病变区脊髓萎缩。 治疗方案 对急性脊髓炎,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症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早期可以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后期可以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物理治疗:在恢复过程中,可以结合超短波治疗以及磁热疗等方法,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运动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需要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平衡稳定性训练以及步态训练等。 总而言之,急性脊髓炎是一种发病迅速、症状严重的脊髓疾病。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如突然出现下肢发麻、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应立即就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金乡宏大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