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武
偏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身不遂,这是一种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单侧的肢体、面肌、舌肌运动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PT(物理治疗)康复治疗方法,作为物理运动康复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关节运动功能,对于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疗效。 什么是PT康复治疗 PT康复治疗即物理治疗,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康复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调动患者自身的力量,或者借助各类器械、徒手操作等手段,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这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全身或局部的运动功能,是康复治疗中的核心手段之一。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一侧肢体神经受损,常常会出现单侧肢体、面部肌肉、舌部肌肉等部位的运动功能障碍。PT治疗能够有效刺激这些受损部位的神经和肌肉,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协调性的恢复。持续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可以使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降低残疾率,缩短康复的时间。 长期不活动是偏瘫患者面临的一大问题,这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不畅等一系列并发症。而PT治疗是利用规律运动和训练,有效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保持身体的正常机体功能。 治疗方法 运动功能评定 在对偏瘫患者进行PT治疗之前,全面的运动功能评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评定项目包括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神经反射发育、心肺功能、感觉功能、运动平衡协调等方面。目前,常用的评定方法是采用量表进行评估,可以让医生对偏瘫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其中,布氏分级量表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量表。该量表将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分为6期,1期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最为严重,几乎完全丧失;6期则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最接近正常。通过对患者在各个阶段的运动表现进行评估,医生可以有效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PT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运动中枢调节能力,从而提升肌肉力量。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尤其是对于脑卒中后出现偏瘫的患者,由于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往往会导致肌力下降和各肌群协调性不足。大脑中控制运动的功能区域受损后,无法有效发出协调运动指令,使得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大幅下降。 通过系统的力量训练,患者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神经肌肉康复,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对于长期卧床的偏瘫患者来说,由于缺乏运动,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容易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这种肌肉萎缩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关节活动度和身体基本功能。采用循序渐进的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肌肉萎缩情况,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此外,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单侧肢体运动功能受限,患者往往会出现代偿性动作,如步态改变等。力量训练在这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可以帮助患者纠正代偿性动作,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 耐力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耐力可以帮助人们长时间保持运动状态,也被称为抗疲劳能力。在PT治疗的耐力训练中,以有氧训练为主要训练方式。由于耐力训练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大,特别是有呼吸系统感染、心肺功能衰退、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来说,一般每周训练3次~4次,每次20分钟左右为宜。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控制在每分钟120次~150次,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康复治疗师需要对偏瘫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训练间歇和训练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耐力训练需要“超负荷”,一般训练强度需要超过患者的最大摄氧量的50%,这样才能达到增强耐力的目的。 柔韧性训练 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灵活性属于柔韧性范畴。对于偏瘫患者来说,进行柔韧性训练能够有效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幅度,对于存在关节僵硬、肌肉紧绷等问题的患者来说,这项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柔韧性训练主要包括静态伸展法、弹性牵拉法和本体感受伸展法。静态伸展法是通过拉伸患者的肌腱与韧带,让患者感受到酸、痛、胀的感觉,然后维持10秒~30秒,休息10秒左右,连续进行4次~6次。这种训练方法比较适合初次进行训练和平时运动量较小的患者,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拉伸的感觉,提高柔韧性。 弹性牵拉法是对一个动作进行多次拉伸训练,每个肌群需要做3组,每组牵拉20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肌肉和韧带,提升身体柔韧性。 本体感受伸展法则需要在拉伸后保持一段时间再进行放松,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刺激神经肌肉系统,提升柔韧性和关节稳定性。 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患者自身耐受性。初次拉伸时,需要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不能用力过猛,要先做几次小拉伸,逐渐加大力度,以免造成患者肌肉拉伤。 总之,对于偏瘫患者来说,PT治疗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患者应当尽早参加康复训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善运动功能,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指导下,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训练,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