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娟
立冬,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是很重要的养生节点。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开始休养。《黄帝内经》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孝经纬》中记载:“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亦是如此,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确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可见立冬后阳气潜藏,阴气日盛。此时,养生重点在“藏”,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 立冬之后,人们应顺应自然界规律,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为来年春天蓄积能量。因此,立冬养生应该顺应这一自然规律,注重敛藏、滋阴补阳。人们可以对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将身体的能量和精气储存起来。到了来年春季,阳气生发,这些储存的能量和精气便会为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各项生理功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养肾为要,保护阳气 由于天气逐渐寒冷,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充盈。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冬季养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慎房事,保护住精血。因此,立冬时节的养生重点是养肾,保护阳气,增强体质,预防和抵御寒冷带来的疾病。此时,可适量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入量,如羊肉、牛肉、鸡肉等。这些肉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抵御严寒。黑色食物入肾经,可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等。黑芝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作用。同时,多吃白木耳、花生、白果、山药、胡桃仁等,能健脾润肺、养血润肤、缓解干燥。 起居养生 冬季昼短夜长,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应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阳气,晚起可以固阴精。一般来说,晚上最好在10点之前上床睡觉,早上可以在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养,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情志养生,避免忧思 中医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立冬后天气渐寒,户外活动减少,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情绪。这时人们要避免情绪过激,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维护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情绪缓解上,人们可以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还可采取听音乐、看书、画画等方式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立冬后,人体阳气较弱,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会进一步消耗阳气,导致身体不适。 合理养生,规避误区 人体为了适应寒冷,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措施和保护措施,有时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步入误区,出现不少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而这些却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正确的,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戴口罩保暖 很多人为御寒戴上了口罩,其实这样做并不科学,因为人的鼻腔及整个呼吸道均覆盖有许多黏膜,而黏膜下又有微血管,当鼻子吸入冷空气后进入肺部时,冷空已经接近体温。戴口罩会导致长时间呼吸不到新鲜冷空气,使鼻腔黏膜自身抵抗能力下降。 关闭门窗睡觉 人们睡觉时一般会紧闭门窗,使室内温度上升,也导致了室内空气不流通。长时间关闭门窗,居室内空气中的氧气会被大量消耗,而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却增高了。在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空气又不新鲜,人就会感觉头晕、郁闷等不适症状,甚至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火锅不宜多吃 一到冬季,火锅业就红火起来,因为多数人觉得吃火锅可以祛寒增暖。但是冬季气候干燥,火锅调料又偏温热,燥热能损耗人的气血,灼伤人的津液。如果有口干舌燥、自汗盗汗、动辄气促,以及手心、足心易热、舌质红或偏红、大便干结等中医气阴两虚的情况,应少食或不食火锅。 饮酒不能御寒 饮用白酒抵御寒气其实是一种误解。人饮酒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让人有热的感觉,但这很短暂。由于皮肤血管扩张和血流量增加,经皮肤散去的热量也会增多,非但不能保温,反而会使体温下降。因此,饮酒并非真能御寒,而且酒精消耗体内热量,会减弱或丧失对寒气的防御能力,病毒和细菌很可能乘虚而入,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更容易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 冬练不宜起太早 一些习惯冬练的人常在太阳未出时就外出锻炼,认为“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锻炼有利于健康。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必须适应四季生长规律,《黄帝内经》中记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只有这样才能防病延年。不仅如此,当气温较低时,冷空气对呼吸道和心血管刺激很大,容易诱发气管痉挛和血管痉挛,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晨练最好在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进行。 合理膳食,药食同源 推荐几款食疗营养药膳,可以帮助人体适应冬季天气变化,增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红枣桂圆莲子粥 红枣10个,桂圆10个,莲子20克,大米100克。 黑芝麻粥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大枣板栗炒羊肉 羊肉200克,大枣100克,板栗100克,葱末少许,盐一小勺,白糖、番茄酱各大半勺,醋2小勺。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