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防病祛寒有妙招 |
|
□边红恩
秋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寒气也日渐加重。这样的天气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以下是中医防病祛寒的方法。
适时增减衣物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是“秋冻”并不意味着盲目挨冻。适当的“秋冻”,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但是气温急剧下降时,特别是低于15摄氏度,应及时添加衣物。以下4个部位不宜“秋冻”。 头颈部 寒气容易通过头颈部侵袭人体,导致感冒。 腰部 老年人的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疾病在寒冷刺激下容易加重。因此,老年人早晚出门时适合穿马甲。 足部 深秋时节,人们要注意足部保暖,外出穿厚袜子,在家穿棉拖鞋。 膝关节 天气变化,导致关节炎患者疼痛加重。因此,气温较低时,患者外出应戴护膝。 饮食调理 秋季,人们应减少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选择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橘子、番茄、乌梅等。酸味的水果和蔬菜,不仅可以润肺养阴,还可以改善肝脏功能。 人们可以选择百合、银耳、莲子、南瓜等食物,以养阴润肺。柿子,可以养肺护胃、清热润燥;冬枣,助力免疫力提升,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 寒气袭来,祛寒暖身尤为关键。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可以温补气血,是寒冷季节的理想之选。南瓜、胡萝卜等蔬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兼具温中散寒的功效。生姜、大蒜作为日常的调味料,适量食用可以祛寒。 此外,秋季天气干燥,补水尤为重要,特别是气温下降时,脑血栓发病率上升。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史者,要注意防秋燥。清晨饮淡盐水、夜晚饮蜂蜜水,既能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又能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 适度运动 秋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坚持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寒气。运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强度适宜 开始时,运动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出汗过多,耗损阳气。 保暖热身 运动前,注意保暖,充分热身后再减少衣物,避免运动损伤。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老年人或体质偏弱者,可以选择轻松平缓的运动,如练八段锦、打太极拳、慢跑、快走等。人们应每周进行3次~4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练瑜伽、打太极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以微微出汗为宜;同时,避免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进行运动,以免寒气侵袭身体。 调整作息 秋季容易“秋乏”,保证充足的睡眠能防“秋乏”。人们应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同时,夜晚气温降得很快,人们此时不宜待在户外太长时间,以免遭受风寒之邪。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卧室,可以放一盆水,以增加室内湿度,缓解空气干燥。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医调养 随着寒气渐重,不少人感到身体不适,如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关节疼痛等。此时,人们可以采用一些中医疗法来缓解症状。 中药足浴 泡脚,可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寒气。同时,在泡脚水中加入艾叶、桂枝等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中药,可以增强泡脚的效果。方法:每天睡前30分钟用温水泡脚,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泡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艾灸 在特定穴位进行艾灸,具有温经祛寒、疏通经络的功效。人们可以选择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 拔罐 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背部、肩部等经络和穴位上拔罐,可以祛除体内的寒气、湿气,促进血液循环。需要注意的是,拔罐后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秋季气温多变,昼夜温差显著,健康防护尤为重要。在这个多彩的秋季,让我们运用中医智慧,悉心呵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