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媛
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的绝对或者相对的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的利用障碍所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临床分类 糖尿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 症状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不过,许多患者在患病早期往往没有显著的症状,或者仅表现出一些非典型症状,比如皮肤瘙痒、视物模糊、手脚麻木或刺痛、伤口愈合缓慢等。 诊断方式 诊断糖尿病主要依据血糖检测结果。常用的检测指标涵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随机血糖等。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后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3.9毫摩尔/升~6.1毫摩尔/升。若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且重复测量结果依旧如此,便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的血糖值。正常情况下应<7.8毫摩尔/升。当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重复测量仍达此数值,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随机血糖指的是任意时刻的血糖值。如果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同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同样能够诊断为糖尿病。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关键指标。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降的影响,能够反映过去2个月~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值通常为4%~6%。 检验方法 糖尿病的检验方法多样。患者既能够用血糖仪对血糖进行自我监测,也能在医院进行静脉血检测。血糖仪检测便捷,患者在家中便能随时监测血糖变化,但是准确性可能略逊于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一般在医院开展,需要抽取静脉血,且不需要空腹,可在任意时间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或者评估糖代谢状态。患者需要在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在特定时间点(如服糖后1小时、2小时等)检测血糖值。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体现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则涵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 预防糖尿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健康饮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增加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其次,适度运动,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这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降低血糖。再者,控制体重至关重要。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维持合理的体重对预防糖尿病很有帮助。最后,定期体检不容忽视,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治疗包含多个方面。饮食治疗是基础。患者需要依据自身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把控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此外,运动治疗也必不可少。适度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预防过度劳累。药物治疗需要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常用药物有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血糖监测同样关键。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变化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健康教育也不能缺失。患者需要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法,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荣军医院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