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银才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性疾病。该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给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脑卒中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患者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脑卒中,对于脑卒中的认知是否存在误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脑卒中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 脑卒中是突发性疾病,没有办法预防。事实上,脑卒中发病前有较多的先兆。比如脑卒中在发病前多数存在一次或多次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表现为单眼、双眼视物不清,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语言交流不畅,头痛剧烈等,通常持续几分钟,极易被人忽视。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预示着患者可能有脑卒中的风险,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误区二 脑卒中是老年性疾病,自己还年轻不会得脑卒中。有人认为自己还年轻,且没有家族病史,血压正常,身体不胖,因此不会得脑卒中。事实上,脑卒中并非老年性疾病。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在年轻人中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部分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会导致脑卒中。 误区三 血压正常,不会得脑卒中。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血管狭窄,以及先天发育不良等因素,导致一些人即使血压正常或血压偏低也会发生脑卒中,只是相对高血压病而言发生率较低。 误区四 动脉筛查相当于脑卒中筛查。有患者说:“颈动脉检查了,也就相当于进行了脑卒中筛查,颈动脉如果出现斑块就会引发脑卒中。”其实,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检查过程,包括脑血管检查、颈动脉检查,同时需要观察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也不一定会出现脑卒中。 误区五 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部分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认为吃保健品更安全。目前,保健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科学认证,因此不能盲目相信,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临床上尚未发现采用他汀类药物对身体产生损伤的案例。因此,在用药前不要被说明书上罗列的副作用吓住了,要科学合理用药。 误区六 他汀类药物在血脂水平达标之后就可以停药。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降血脂效果,也是临床常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需要长期用药才能见效,中途停药可能会导致斑块继续增长或脱落等,再次诱发脑卒中。因此,没有其他禁忌证的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用药。 误区七 脑卒中治愈后很少复发。事实上脑卒中极易复发,复发率高达25%左右。 误区八 多吃活血补品就可以活血。有人认为多吃活血补品就可以溶解血栓了。笔者提醒,活血≠疏通血管≠预防脑卒中。 总而言之,脑卒中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对居民健康威胁较大,需要全面认识脑卒中的危害,科学预防。 (作者供职于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神经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