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与患者共撑一把伞 |
|
□范文静 刘 新
在肿瘤科病房里,癌症患者的家属因为担忧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更倾向于向患者隐瞒真实的病情,他们不仅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肿瘤科护士,我目睹过患者的痛苦,想方设法帮助他们。龚叔叔是我负责的一名患者,他独自抚养女儿,虽然女儿已经成家,但是女儿需要工作,不能来医院照顾他。或许是因为龚叔叔平时感到孤独,听说他的家里养了很多鱼。在医院,龚叔叔很喜欢我们科室,也许是因为有我们陪着他的缘故吧! 龚叔叔得知自己由于疾病治疗需要截肢时,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他常常询问:“范护士,我怎么办呀?以后,我就剩一条胳膊了,什么都做不了,感觉活着还不如死了呢!” 我安慰他:“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截肢以后,病灶就清除了,您就不会这么痛苦了。您以后还可以安装假肢,这样您就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也不用承受病痛的折磨了。若有特殊情况不能装假肢,您还有右边的胳膊呀,还照样能喂您的鱼呢!” 我说完这些话,龚叔叔沉默了很久对我说:“你说得对,我是一时接受不了,才会想得多,谢谢你。”龚叔叔叹了一口气,默默地低下了头,我心里知道,他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 我问龚叔叔:“您现在每天晚上都因为这条胳膊疼得睡不着,对您造成很大困扰,那您认为截肢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呢?” 龚叔叔想了一会儿说:“让你这么一问,我觉得截肢成了一件好事。” 我说:“不要让疾病压倒您,比如可以通过调整心态……” 龚叔叔思索了一会儿说:“要想得开,要有好的心态,学会慢慢接受,对吗?” 我微笑着回答:“龚叔叔说得没有错。”我调皮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接着问:“龚叔叔,如果截肢了,还不能装假肢,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龚叔叔缓慢且低声说:“你不是说了吗,我还可以用右手喂鱼啊!” 我说:“这只胳膊跟着您这么多年了,肯定也会舍不得您,您在心里跟它说说话,也许心里会舒服一点儿。” 龚叔叔看了看我说:“能说什么呀,它总跟我作对。不过我得谢谢它,以后就让右手多替它干点儿活吧!”听完龚叔叔的话,我心里一半是心酸,一半是欣慰。 龚叔叔目前已经做了截肢手术,为了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肩关节也需要离断,以后就装不了假肢了。不过,笑容依然挂在龚叔叔的脸上,因为他再也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了。 面对患者,我想尽全力地把深陷泥潭的他们拉出来。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共情患者而不是同情患者:同情就像是递给患者一把伞,给患者居高临下的感觉;而共情是和患者共撑一把伞,让患者感到有同行者,从而多了一份陪伴。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自我价值,建立新的自我认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要做一名走进患者内心世界的温暖护士,学会将病与人分开,带着尊重、谦卑的态度聆听疾病背后的故事,点燃他们生活希望的那束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