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咳嗽的辨证论治 |
|
□侯胜开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就会引发咳嗽。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咳嗽。咳嗽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却隐藏着复杂的“秘密”。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因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风热、风燥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宣降,从而引发咳嗽。 在寒冷的冬季,人体若不慎感受风寒,寒邪束肺,肺气不宣,就会出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等症状;而在温暖多风的春季,风热之邪犯肺,患者往往会有咳嗽频繁、气粗或咳声嘶哑,痰黏稠或痰黄等表现。 内伤咳嗽的成因则更为复杂,常由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脏自病,可因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咳嗽;其他脏腑病变累及于肺,也可引发咳嗽。 肝火犯肺,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木火刑金,肺失清肃,会出现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等症状;脾虚生痰,痰湿蕴肺,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壅塞气道,肺气失宣,就会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 中医在治疗咳嗽时,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是要辨明咳嗽的外感与内伤、寒热虚实;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对于外感咳嗽,因势利导,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病邪,分别采用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疏风润燥等治法。如风寒咳嗽,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方中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等止咳化痰,使肺气宣畅,咳嗽得止。风热咳嗽,选用桑菊饮,以桑叶、菊花、薄荷等疏风清热,杏仁、桔梗等宣肺止咳。 内伤咳嗽多虚实夹杂,治疗时需标本兼顾。肺虚者,应根据气阴的亏损情况,分别予以补肺益气养阴;标实者,化痰、止咳、降火等法随证选用。痰湿咳嗽,以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为主方,通过陈皮、半夏、茯苓等药物燥湿化痰,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降气化痰,以达到止咳的目的;肝火犯肺的咳嗽,常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清肝泻火,顺气降火。 中医治疗咳嗽,除了汤剂,还有多种特色疗法。针灸治疗通过刺激肺俞穴、列缺穴、合谷穴等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止咳的目的;穴位贴敷选用白芥子、细辛等药物制成膏药,贴敷于肺俞穴、膻中穴等穴位,能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在食疗方面,风寒咳嗽可饮用生姜红糖水,而润肺止咳的冰糖雪梨则适合肺燥咳嗽的患者。 咳嗽虽然常见,但是背后的病因和病机复杂多样。中医凭借辨证论治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从整体出发,精准把握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当咳嗽来袭时,不妨了解中医药知识,探寻咳嗽背后的秘密,用中医智慧为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