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 |
|
□王敏 慢性病不仅起病隐匿、病程长,还容易引起并发症。因此,患者只有坚持科学预防与长期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 中老年人日常应遵循“三减三健”的原则。“三减”即每日盐的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糖的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下,油的摄入量控制在25克~30克;“三健”即3种健康饮食行为。其一,增加杂粮、全谷物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如燕麦、绿叶蔬菜等,以降低血糖波动的风险;其二,蛋白质应优先通过鱼类、豆制品、低脂乳制品等食物摄入,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其三,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每日应饮用300毫升的牛奶或食用等量豆制品,并适度增加日晒时间,能预防骨质疏松。 运动管理 中老年人日常应坚持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30分钟快走等。运动要讲究“循序渐进”,高血压病患者要避免在晨起血压高峰时段运动,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要做好血糖监测,并随身携带糖果。 心理调节 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慢性病患者的血压或血糖出现较大波动。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冥想、练书法或园艺等活动调节情绪,或者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兴趣小组,通过社交支持调节心理状态。 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应每年定期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其中需要重点筛查的项目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及眼底检查。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波动规律;在血糖检测中,糖化血红蛋白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在血脂检测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在肾功能检查中,肌酐、尿素氮应每年检查一次;糖尿病患者则应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以预防视网膜病变。 评估风险 对于存在慢性病家族史的人,应提前做好慢性病干预工作。例如父母双方都有高血压病史者,则在其35岁后应每年做好血压的动态监测。通过评估风险并尽早干预,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疫苗接种 建议中老年人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以及带状疱疹疫苗。流感疫苗能够让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风险降低29%,肺炎球菌疫苗能够让65岁以上患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率降低45%。 开展精准干预 如果中老年人已确诊患有慢性病,则应实施以下精准的干预策略。 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中,要严格遵循个体化用药的原则。二甲双胍是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时可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控糖;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可以应用他汀类药物定期进行干预,对肝功能进行监测;如果出现肌痛,患者要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同时,患者在用药时,要避免多重用药的风险。 预防并发症 高血压病患者要警惕清晨高血压病,建议晨起后静坐5分钟再起身活动;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检查足部,以预防糖尿病足;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控制每日液体的摄入量,并对24小时尿量进行记录。 总之,慢性病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中老年人应对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子女也要做好相应的协助工作,有效提升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