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光
开栏的话:结核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肺结核重回传染病“头号杀手”地位,重新成为全球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结防那些事》栏目深入贯彻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结合健康促进行动、健康宣教、健康素养66条等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内容涵盖结核病基础知识介绍、诊断与治疗经验分享、患者诊疗困惑解答、结核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实践经验梳理、结核病防控政策措施解读、全球结核病防控新动态与新进展传递、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与营养建议等。让我们携手并肩,通过《结防那些事》栏目,贯彻社会共治理念,提升全民结核病防治素养,展示基层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形象,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全民共享结核病防治成果的良好氛围,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这些内容,以飨读者。
发病因素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侵入人体各个脏器,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也称为“肺痨”。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1843-1910)首先发现并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主要症状 咳嗽、咯痰≥2周,咯血或血痰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具有以上任何一项症状者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此外,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也是肺结核患者的常见症状。 学校传播风险多 肺结核属于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者及职业性接触结核病患者人员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尤其需要警惕。 宿舍因素 寄宿制学校因教室、宿舍空间密闭、人员密集,一旦出现感染者,容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且传播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 免疫力因素 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普遍存在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身体抵抗力下降,使潜伏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更易发病。相关数据显示,高中学生因长期疲劳和免疫力低下,成为结核病暴发的高危人群。 季节因素 秋冬季节门窗常关闭,空气流通性差,结核分枝杆菌在室内悬浮时间延长。季节交替易引发感冒,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大,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冬季室内集体学习、就寝时间增加,密切接触机会多。 健康监测“三原则” 早发现 做好新生入学体检、每日晨检(测温、咳嗽症状筛查)。 早报告 做好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早治疗 患者积极开展治疗,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 学校如何为学生“保驾护航”? 防控措施“四关键” 教室、宿舍管理 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小学生不低于1.15平方米,中学生不低于1.12平方米。每天上课前、课间、中午保持通风30分钟以上。 宿舍应强制通风,早晚定时开窗,安装排气扇或新风系统。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减少飞沫传播风险。保证学生一人一床。 食堂 推行分餐制,水杯、餐具专人专用。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卫生设施升级 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定期晾晒被褥。配备感应式洗手池和洗手液。设置专用医疗垃圾桶,规范处理带菌污染物。 必修课 结核病知识进课堂。增加“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知识学习。定期开展情景演练(如模拟疫情处置流程)。学生社团制作手绘海报、短视频科普作品。 牢记“三不三要” 不隐瞒病情、不随地吐痰、不共用私人物品! 要勤通风、要勤锻炼、要保持个人卫生! 确诊后应该怎么做? 一旦确诊结核病,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抗结核治疗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通常为6个月~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导致病情反复、耐药等不良后果。 同时,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家属要给予其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自身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