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火龙腾跃闹元宵 |
|
□郝军
今年春节,从郑州长安古寨到洛阳龙凤山庄,从老家莫沟到秦皇岛老龙头,从济源济渎庙到广东惠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的火龙舞,真是“火出了圈”,出尽了风头。特别是在洛阳龙凤山庄,5条龙口吐火焰,翩翩起舞,异彩纷呈,展现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队员们舞出了气势,舞出了吉祥,舞出了喜庆,引得万人空巷。 火龙舞,俗称耍龙灯,也称舞龙,是一项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活动项目。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蜘蛛精跑到了天上,蜘蛛网污染了天河,玉帝命令青龙处理此事。青龙想一口吞灭正在天河里嬉戏的蜘蛛精,不料被蜘蛛网罩住。火龙闻讯及时赶来救援,熊熊烈火从口中喷薄而出,瞬间就将蜘蛛网烧为灰烬。蜘蛛精飞入天宫,火龙怕烧坏宫殿,不敢上前再战。这时,赶来帮忙的白龙、绿龙、黄龙将蜘蛛精团团围住,才彻底消灭蜘蛛精。玉帝大喜,就命火龙带领其他龙驻守龙台,播雨浇田,滋润万物,造福众生。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火龙等龙的丰功伟绩,每年在元宵节前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龙祭祀天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火龙舞发源于河南省孟州市龙台村,村西高台处有一座“龙圣祖始庙”,建于殷商时代。大殿内塑有红、蓝、绿、黄、白五色龙身,村子周边有5道绵延起伏的丘陵,就像5条翩翩起舞的巨龙。考古专家在村子附近发现了2处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3处周代以前的小型陶窑,说明龙台村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 站在“龙圣祖始庙”最高处,向北可远眺巍巍太行山,向南可俯视滔滔黄河水,是古代皇帝和达官贵人祭祀天地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这里也被世人尊称为“祭龙台”。 “正月十五舞火龙,烟花遍地乐融融。”听老年人讲,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十六,龙台人在舞龙之前,组成5条舞龙队伍(近百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浩浩荡荡地向“龙圣祖始庙”进发。到“龙圣祖始庙”后,在场的全体人员整装肃立,舞龙队伍总头领净手焚香祷告,以鸡冠之血祭祀。祭祀完毕,龙头率领龙灯拜年,龙身舞腾,格外引人瞩目,倾注着龙台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火龙的制作过程精细而复杂,要选用优质的竹篾,精心编织成既坚固耐用又轻便灵活的龙的骨架;然后选用上等布料牢牢地粘在骨架之上,确保二者紧密贴合、平整光滑;再在龙身上画龙鳞、龙爪等精美图案,最后点上龙的眼睛,赋予火龙蜿蜒腾飞的生动姿态。最关键的一步是,在龙身上均匀地插上烛火,使火龙在舞动时熠熠生辉。因此,每一条火龙都是龙台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热爱。 火龙舞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现在,龙台人在火龙舞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从最初的蜡烛发展到以光电烟雾为一体的现代舞蹈形式,让火龙舞表演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晚上,在龙凤山庄数千人的叫好声中,龙台村的火龙舞表演愈加精彩,众龙舞动,热闹非凡。只见蓝、绿、黄3条龙,通体透明、闪闪发光,龙口喷火,气势恢宏,舞动中不断展现出“拜龙王”“摆火阵”“跳龙门”“巨龙飞”“大盘龙”“龙钻身”等造型,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火龙拼命舞动,观众掌声如潮,真是一场酣畅淋漓、蓬勃向上的表演。每一次舞动,都是力与美的展现,都是烈火与汗水的交汇。 火龙舞是一项集体性舞蹈,全体队员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火龙舞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表演套路变幻无穷,活灵活现。特别是5条龙同时表演,场面非常壮观,时而如灵蛇般盘旋,时而如游龙般翻腾,点点火花在夜空中犹如繁星闪烁,引起人们无数赞叹,仿佛真龙再现,让人叹为观止。 火龙舞承载着中原的文化风范,真实地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精彩绝伦的表演,让观众的心与火龙一起奔腾、飞舞。火龙舞近些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媒体纷纷报道火龙舞的盛况。 火龙舞,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是民族团结协作的生动体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精神追求,是华夏几千年文明历史中的一个瑰宝。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孟州市创建卫生城市办公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