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月光里的元宵节 |
|
□杨华明
元宵节是热闹的,盛大欢乐且充满烟火气;元宵节是浪漫的,情真温婉且富有诗意。 节日总是与美食相伴,北方人钟爱饺子。元宵节的餐桌是饺子的主场,只不过饺子馅儿由猪肉萝卜变成了韭菜鸡蛋。人们过年吃了不少油腻食物,正适合来一碗清淡鲜美的素饺子。不得不说,人们是懂饮食养生的。饺子形似元宝,吃饺子寓意抢财。元宵节的饺子要早点儿吃。因此,元宵节的晚饭早早就开始吃了。 当天空升起一轮圆月,在夜幕下,家家户户敞开大门,点燃蜡烛放在大门两侧、神龛前,祥和而庄重,传递着光明与希冀。在烛光的渲染下,平淡无奇的院子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平日里是人间烟火,此刻好似充盈着一种超然之气,没有人间疾苦,只有火焰升腾的希望。 忙活了一年的人们,在元宵节晚上燃放一些烟花。哪家放烟花了,总会把人群引过去。瞬间绽放的烟花璀璨绚烂,点亮了夜空,也点亮了人们的心,如一声声春雷唤醒着大地。一家一家烟花看过来,一个村子也转了大半圈。那时人们一般情况下不在城里买房,在外打工的也大都回家过年。过年时村子里的人整整齐齐,非常热闹。 我们这儿有“熬十五”的习俗,说法如同除夕守岁一样,是为了祈福消灾。当烟花燃尽,我和小伙伴们拿着压岁钱去小商店买饮料,就开始“熬十五”了。我们装模作样玩儿半夜,信誓旦旦要熬一宿。“家里没有足够大的地方,我们去哪儿熬呢?”“我们去东边的树林吧!”不知是谁提议。 一片月光里,我们来到树林,一排排树木如士兵般列队,好像在为我们站岗。人多也就不觉得害怕了,我们挨着麦秸垛选定了位置。树林里随处是枯枝败叶,只要有成堆的麦秸,一堆火便生起来了。我们铺一层麦秸席地而坐,欢声笑语不断。 夜已深,偶尔有远处的鞭炮声传来,衬得树林愈发寂静旷远。我们躺在麦秸上了无睡意,最后总是谈到未来,心中隐隐有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抬眼望,月如霜。夜空之上群星闪烁,群星之上是浩渺的银河。 渐渐地,我身边没有了说话声,只听见火苗燃烧。因为有火的缘故,所以我们不觉得冷。我们在树林里待了一夜。睡梦之中,我听到公鸡打鸣的声音。不知谁家公鸡带头,打鸣声由少变多、由低变高,一会儿就此起彼伏来,宛如交响乐版的起床歌。天蒙蒙亮,我们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竟有几分兴奋,像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那燃了一夜的火堆,仍星星点点。 元宵节,看花灯。村子里没有像样的灯,有的长辈用木条做支架,糊上红纸,中间再放一根蜡烛,一个灯笼就做好了,小孩儿高兴地提着灯笼玩儿。后来,有人家在大门口挂两个大灯笼,喜庆又气派。 听说采油厂内有花灯,我们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吃过午饭就结伴而行去看花灯。当时是中原油田开发的兴盛时期,采油厂办公区及居住区的楼房突兀地矗立着,周边是农田和房屋低矮的村庄。油井上方那长年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大半个夜空,在四周暗淡的旷野之中显得辉煌壮丽。 八九公里的路程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挺长的,我们走到半路就累了。我们好不容易走到了采油厂,可是半天也没找到看花灯的地方。或许人家并没有布置灯展,大人们只是随口一说。采油厂内的公园吸引了我们,假山、喷泉、长廊、亭台,以及大象形状的滑梯,我们没有见过,新奇地玩儿了大半天。因为不敢走夜路,所以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在天黑之前走回了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花灯,却以看花灯的名义去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如今的元宵节,大街小巷火树银花,一盏盏精巧的花灯流光溢彩,整个城市就是光影的世界。灯如昼,人如潮。至此,我才真正走进唐诗宋词里的元宵节。这一切,孩子们早已司空见惯,只顾着放烟花,追逐嬉闹。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我不禁若有所失,岁岁年年,现在孩子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是我年少时走了很远的路也追寻不到的光影。这绚烂的灯火会成为他们的记忆,就像我时至今日仍然惦念的那一缕烛光、一抹月色。 从冬至开始,腊八、祭灶、除夕、初一,直到元宵节,春节这一宏大的节日才算圆满。元宵节的圆月、烟花与灯火,蕴含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唯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其实,相较于月光下的元宵节,飘雪的元宵节更为动人。“雪打灯,好年景。”飘飞的雪花映着火红的灯笼。俏不争春的梅花,以清丽之姿凌霜傲雪,以纤弱之瓣于雪中生香,那是一股幽幽的冷香。这是可堪入画的美学意境,是让人沉醉不已的东方神韵。白与红,冰与火,冷寂与热情,天空与大地,少了几分俗气,多了几许灵气,呼唤着一个愈加生机勃发的春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濮阳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