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腊月乡村年味浓 |
|
□李河新
我负责帮扶的村庄叫白村,在沙河旁边。村部正对着小天家,西边是一大片麦田,东边是整齐划一的红砖绿瓦,南边是宽阔的沙河。大展哥家的房前,隔着一道浅沟,一条小路。李大妈对我说:“一个人的内心,一旦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便有了追求。” 天刚亮,鸡就开始叫了,村民们在沙河边散步,相互打招呼。他们睡得早,起得也早,给孩子做好饭,送他们去上学。 过了腊八就是年。平常略显清闲的集市,突然变得热闹拥挤,人声鼎沸。卖春联的,卖黑猪肉的,卖鱼的,卖鲜花的,卖蔬菜的,卖水果的……一些平时稀有的物品,都在腊八节后陆续上市。 阳光一步一步地迈过树梢和屋顶,照在田野上。96岁的刘建中大爷骑着三轮车,听着《诸葛亮智收姜维》出门了。刘建中大爷每天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哼着小曲,自言自语。有时见到我,他摇一摇手,算是问候。 鸡打完鸣,下完蛋,三五成群地被围在网栏里,吵吵闹闹,打发无聊的时光。刚过87岁生日的徐大爷,戴着黄色的棉帽和女儿(在城里工作)编织的手套,骑着三轮车,载着满脸皱纹的老伴,从村东头转悠到村西头,后面还跟着一只白色的流浪狗(浑身沾满泥土)。累了,他就和刘大爷、张大爷、李婶围坐在村文化广场旁边,黯然地望着村南的3棵大树和鸟巢。 村里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时常给家人打电话问候。妇女们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种玉米和花生,让村子有了人间烟火。 村庄四周是无垠的田野和麦田。多少个日夜,我目睹田野上影影绰绰的农民,守着这片土地。很多人走了,也没走出给他生命的村庄;很多人来了,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养育他的村庄。 我和村民们一样,倔强又勤劳,善良又纯朴。日出日落,过着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徐哥喜欢种玉米,白婶喜欢种花生,张大妈腌了几缸咸菜,大刚喂了几头牛,老李的粮仓里还有几袋麦子、城里还有一套房等。 夜晚走在村里,凭土地的颤动,我就能断定谁家女人在加工被单,谁家男人接到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而喜笑颜开,谁家卖了几头猪而欢喜……我的心里始终装着父老乡亲,已和他们融为一体。 “老李,今晚来家里喝一碗腊八粥吧!”这不,徐奶奶叫我呢!我想,吃上一碗甜香软糯的腊八粥,就能唤醒乡愁,让我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供职于河南平顶山市疾病预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