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家人围坐话团圆 |
|
□王泉滔
上中学时,父母给我订了《语文报》,我记得其中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年”的来源。“年”是一个猛兽,可是害怕声响,一有声响就被吓得瘫软,干不成坏事。人们为了安全点燃竹子,让竹子的爆裂声把“年”吓跑。天亮了,“年”逃之夭夭,人们相互问安,庆祝“年”跑了。时间长了,竹子演变成鞭炮,驱赶“年”的这一天就叫“过年”。千百年来,“过年”已被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 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的主要仪式是吃腊八粥。小时候,村里人生活拮据,没有太多食物品种,米粥就是上等伙食,哪怕是小米粥。 腊八粥不同于米汤,要立住筷子。既然是节日,就得有说头儿。人们把粥抹在枣树上,以期盼来年红枣压弯枝头,给枣树抹粥时嘴里还得祈福:“砍一刀,结一筐;锯一锯,结一簸箕。”据说如果不这样做,枣树来年就会“偷懒”。 过了腊八节,人们才开始准备年货。这时没有要紧的农活儿,人们三三两两、悠悠闲闲地赶集买东西,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心情。 20世纪70年代,过年没有太多的东西要置办,人们结伴去集市玩耍,都会互相问候:“年货办齐了没有?”对方都会说:“到时候就齐了。”“到时候”是指除夕这天。除夕的上午,集市最热闹,但是时间短暂,不到中午就散了,人们都急着回家过年呢。 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买年货才进入高潮。柴米油盐酱醋茶、茴香肉桂陈皮、枸杞子花椒白芷等都要买一些,这就是药食同源的道理。肉类食物都是腊月二十以后才能买,因为那时家里没有冰箱,买回来的肉都悬挂在房梁上,以防被猫狗偷吃。有些年货还需要自制,如果子之类。人们把师傅请到家里,发好面,熬好油,把炸好的果子分摊在面粉上,滚匀后晾凉分装在果盒里,以备过年用。 在人们心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才是真正的过年。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没有闲着的人,劈柴、炸肉、包饺子、扫庭院。贴春联是过年的重要仪式。有些人家在除夕天刚亮,就开始贴春联;有些人家事务多,到了晚上才开始贴春联,不管早晚,不耽误过年就行。 贴春联很有学问,什么地方贴什么内容的春联是有讲究的。比如,工作单位可以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普通人家可以贴“喜迎新春财路广,洪福齐天富贵长”,铁匠铺可以贴“不经敲打难为器,尝尽炎凉方成材”,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贴“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鸡窝也有春联,如“大吉大利”“六畜兴旺”,都是吉祥的话。 小时候,村里没有电,就别提看春晚了。吃了年夜饭,一些要好的伙伴和家人就集合在一起守岁,即使熬个通宵,也是快快乐乐的。 过年,最有震撼力的就是爆竹声。过年的爆竹声就是和平常的不一样,有一种乡愁的韵味。除夕睡觉前放炮,叫关门炮;大年初一起床放炮,叫开门炮。尤其是大年初一凌晨,鞭炮声远近皆闻,响成一片,唯有鞭炮声能把过年的气氛烘托成欢乐的海洋。由于燃放爆竹有一定的危险性,每年都有被炸伤的人到医院就诊。为了安全,一些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有些不舍,但是安全大于一切。 按照豫东一些地方的习俗,春节要吃4顿饭,第1顿饭是在黎明前吃。吃了第1顿饭,给长辈拜年后还要到祖坟叩拜。人们满村跑着拜年,相互问好。村庄比较大的,挨家挨户拜完年就到晚上了。家里来客人了,人们吃着喝着,聊一聊家长里短、去年的收成、新年的愿望等。 地域不同,习俗有所差异,但快乐团圆的内核不变。大年初一晚饭后,一家人坐下来议论着大年初二去看望哪家亲戚,快乐自不必说。 团圆是过年的主题。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佳节思团圆,实在不能回家过年的人遇见谁都想问声“过年好”。如今,视频拜年,也是民俗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