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博
西医认识 中医学中的“脑病”,在西医学属神经病学范畴。神经病学是临床神经病学的简称,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包括脑神经与脊神经。神经系统疾病有数百种,可以按部位和受累范围划分。 按部位划分 脑疾病,如脑血管病、脑炎、癫病等;脊髓疾病,如急性脊髓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病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等;骨骼肌疾病,如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等。 按受累范围划分 局限性病变,指神经系统某一部分组织结构受损,如内囊出血等;弥散性或多发性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脊髓前角细胞损害等。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参与人的意识、学习、记忆、综合分析等高级神经活动。神经病学研究内容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包括感染、血管病变、肿瘤、外伤、免疫损伤、中毒、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4类。 缺损症状 神经结构受损使神经功能减弱或缺失,如面神经炎时引起同侧面肌瘫痪等。 刺激症状 神经结构受激惹后产生的过度兴奋表现,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刺激性病变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等。 释放症状 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宾斯基征阳性。 断联休克症状 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引起与之功能相关的远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脑出血急性期,偏瘫侧肢体呈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和巴宾斯基征阳性,即所谓的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同样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即所谓的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患者逐渐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及释放症状。 大多数脑膜炎、脑炎、营养缺乏性疾病、良性肿瘤、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轻症脑出血、脑梗死等,可以治愈;多种类型的癫痫、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偏头痛和周期性瘫痪等,可以通过治疗使病情得以控制或缓解。目前,恶性肿瘤、神经变性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腓骨肌萎缩症等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识 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离不开心主血脉的功能,心阴、心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黄帝内经》中说:“血者,神气也。”心阴、心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可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神疲、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等症,治疗当补心阴、养心血,药用当归、白芍、阿胶等。 中医学对脑的认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说:“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指出视听、运动与脑有关。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备要》说:“人之记性,皆在脑中。”脑与精神思维活动有关,但是划归于心的功能中。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人体情志活动,故神经系统疾病与肝有关。 中医认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久病失养,均可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而发生神经系统疾病。 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认为,脑病的病理因素最终导致机体阴阳的偏颇,阴阳对立统一遭到破坏,阳行一寸,阴既行一寸。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阴气阻滞,疾病乃生。正如《黄帝内经》云“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生阴长。阳虚则阴寒胜,瘀无热不散,气血循经络脉道而行,周流不止,循环往复,阴寒之气会使物质趋于凝结黏稠,当寒气侵袭,脑脉络不通,而成瘀堵。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内含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藏精以化气,元气为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之原动力。元气虚,必不能达于血脉,血脉无力,必停滞为瘀,肾精不足,精不化血,则血少,血脉不足,血行缓慢而致瘀。 怎样干预 西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根据其疾病性质针对病因治疗,如脑梗死,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抗凝、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癫痫,主要应用抗癫痫、镇静类药物控制发作。 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认为,治疗脑病首先要辨证准确,致病因素可分阴阳,以阳虚为,主要发病条件者,可用阳中之阳的温热之药以调整阴阳平衡,发挥其温热血肌、筋骨的作用,热则血行,热则瘀散,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以阴虚为主要发病条件者可用滋阴药以降火去浊,补阴之药宜慢,宜加补脾胃之品以滋后天之本。 (作者为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供职于河南省职工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