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每周一练
野菊花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方法(之二)
大寒时节话养生
1
11 1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方法(之二)
     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但是“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对于36个月以内的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对家长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服务流程及说明
    预约 儿童家长需要在儿童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0月龄、36月龄时,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带着孩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中医药健康指导。
    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在儿童6月龄、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在18月龄、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月龄、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36月龄以前的儿童中医保健方法和技术
    饮食调养
    1.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品种应多样化,可随年龄增长适度添加有一定硬度的食物,以利乳牙坚固美观。
    4.严格控制冷饮的摄入量,远离寒凉食物。
    起居调摄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每天定时大便。
    3.衣着要宽松,如果过紧就会妨碍气血流通,甚至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4.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电风扇等直吹身体,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不宜长时间密闭门窗,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阳光,以增强体质。
    推拿方法
    摩腹。
    位置:腹部。
    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患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3分钟。
    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捏脊。
    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从大椎穴至尾骨末端水平处。
    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图1)。施术从长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提、放的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完整操作一遍。如此循环,根据儿童的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遍~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以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脏腑的相关穴位,以便加强疗效。在第5遍压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脏腑的相关穴位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捏拿脏腑相关穴位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图2)。
    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穴位按揉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膝眼下3寸(同身寸,下同),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图3)。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3分钟。
    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迎香穴。
    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图4)。
    操作:操作者用指端按揉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3分钟。
    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四神聪穴。
    位置:在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个穴位(图5)。
    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3分钟。
    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
    2.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修剪指甲确保圆润,防止划伤患儿皮肤。
    3.天气寒冷时,操作者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患儿,造成患儿精神紧张,影响推拿。
    4.手法应柔和,争取患儿配合。
    5.局部皮肤破损、骨折者不宜按揉。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