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善思
古代文人墨客常将小寒作为创作题材,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在小寒时节的感受。比如,“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等诗句,生动描绘了小寒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标志着季冬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即为小寒节气。小寒时节,冷气积久而寒,但寒气尚未达到顶点,虽冷却还未冷到极致。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则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 物理现象 小寒时节,气温持续降低,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时,天气寒冷干燥,白天短夜间长,太阳高度逐日降低。小寒节气接近阴历的年底,是农民为来年春耕做准备的重要时期。他们会检修农具、整理田地,并储备足够的粮食和饲料以应对严寒的冬季。小寒时节,养生之道更需要精心。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等,为春节做准备。小寒时节,阳气已动。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它们感知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准备迎接新的一年。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知到阳气的到来而鸣叫,这是小寒时节的又一物候现象。随着阳气初动,自然界的万物亦悄然变化,喜鹊筑巢、雉鸟鸣叫……这些物候现象不仅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也是古人智慧中顺应天时、调养身心的启示。 人体阳气内敛,保暖成为养生的首要任务。除了增添衣物,还需要注意室内温度要适宜,避免过热、过寒,以免耗伤正气。此时,可借助艾灸、泡脚等传统方法,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抵御寒邪侵袭。饮食上除了适量摄入羊肉汤、涮羊肉火锅等温补美食外,亦可适当增加一些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入肾经,有助于补肾益精、固本培元。同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苹果等,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在精神层面,小寒时节亦是修养身心的好时机。古人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说,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减少情绪波动,可以采用冥想、写毛笔字、阅读等方式,静心养性,调和身心。同时,人们适度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沐浴冬日的暖阳,有助于阳气升发,提升身体活力。小寒养生,需要内外兼修,既要注重身体的保暖与调理,又要关注心灵的滋养与放松,以平和的心态迎接新年,让身体与心灵都准备好迎接春天的来临。 饮食调理 多吃温热食物 如羊肉、牛肉、核桃、生姜、红枣等,这些食物有助于驱寒保暖,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适量进补 小寒时节,可适当选择人参、当归、黄芪等传统中药材合理进补,但要听从专业人士的指导。同时,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如鸡汤、骨头汤等,既能补充营养,又有御寒作用。 保持营养均衡 在温补的同时,也要保证营养均衡。 起居保暖 增添衣物 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应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注意头部、颈部、腰部、手脚等易受冷部位的保暖。 保持室温 室内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充足睡眠 冬季夜晚较长,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抵御寒冷。睡前可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泡脚15分钟~3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 适度运动 选择温和运动 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汗过多,阳气损耗。 合理安排时间 运动应在日出后进行,避免在寒冷时段外出运动。同时,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待身体暖和后再进行锻炼。 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 冬季天气寒冷,容易使人情绪低落。要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多与朋友交流,避免孤独抑郁。 放松方式 可听音乐、阅读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其他养生方法 按摩穴位 如按摩涌泉穴、关元穴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机能。 避免过度劳累 冬季人体阳气内敛,过度劳累会损伤阳气,降低抵抗力。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综上所述,小寒节气养生应注重饮食调理、起居保暖、适度运动、情绪调节,以及其他养生方法的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抵御寒冷和疾病的侵袭。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