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如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 |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凡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传统TIA病例的实质是卒中。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及病因 患者多在5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往往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或血液系统疾病等病史。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较为重要的发病原因。 发病形式 患者通常是突然发病,且病程短暂,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一般在24小时内恢复,无后遗症;可以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等;因为每次发作缺血部位基本相同,而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或刻板性。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常有病变对侧发作性的肢体单瘫、偏瘫、偏身麻木,感觉功能减退,一过性视力障碍;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失语和失用,非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空间定向障碍。 椎-基底动脉系统:患者常有眩晕、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面部麻木、饮水呛咳、说话不清、短时记忆和定向障碍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特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如跌倒发作、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和短暂性全面遗忘。 诊断鉴别 1.有上述典型TIA临床表现,但多无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2.脑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和磁共振检查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病灶。 治疗原则 TIA是急症,发作频繁者近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预防发生脑梗死。 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积极干预 对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应积极给予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常用药物:肠溶阿司匹林,50毫克~325毫克,每天1次;双嘧达莫50毫克~100毫克,每天3次;氯吡格雷75毫克,每天1次。 扩容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具有扩容、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常用500毫升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血流动力型TIA)。 抗凝治疗 如果患者发作频繁,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又无出血性疾病等患者,特别是由栓塞原因引起的TIA发作患者,可使用抗凝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香豆素、藻酸双酯钠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手术和介入治疗 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 预防措施 在未经治疗的TIA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可以自行恢复,1/3患者反复发作,1/3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因此,对TIA患者要明确病因,在此基础上针对病因给予积极的治疗和预防。 转诊 对所有疑似TIA的患者,不管是否再次发作,均应立即转诊至有溶栓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