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心脏病的辨治应以“心病多寒”为主
辨证治带下 关键在祛湿
“十八反”“十九畏”应用探索
中药处方审核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1
11 1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辨证治带下 关键在祛湿
 


□杨艳芳  门波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由此可知,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带下泛指一切妇科疾病,狭义的带下指带下病。该篇主要论述狭义之带下病。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属经、带、胎、产四大疾病之一,民间有“十女九带”之谚。
门成福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原门氏妇科第三代传承人。治疗带下病,门成福以辨别病因、辨色论治、辅以外治为诊治思路,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带下病的病因。
门成福认为,本病的发生一是由于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损及任带所致;二是外感湿毒,浸淫带脉。
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内在条件,而湿热邪毒则是致病的外因。乃湿邪为害,多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所致。脾主运化,若脾虚或肝失条达横逆犯脾,则运化失常,聚而生湿,流注于任带二脉发为带下病。肾为水脏,主藏精,肾虚而闭藏失司,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阴液滑脱而为带下。或肾阳虚不能温煦脾土,阳虚则气化失常而致寒湿内停,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发为带下。任脉总司一身之阴液,带脉约束诸经。因此,当任带二脉受损,可致带下病。
临床上常见证型有脾虚湿困、湿热下注、热毒蕴结等。因此,门成福在治疗上强调固涩止带,尤重祛湿。例如,脾虚湿困者,当健脾祛湿,代表方为完带汤;湿热下注者,宜清热燥湿,代表方为止带方;热毒者,宜清热解毒燥湿,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
《诸病源候论》中有“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的记载。《傅青主女科》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五色带下的病因病机,并提出治疗方案。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较常见。
门成福善于研读古籍,吸取各家之长,善于辨证论治,辨治带下病注重辨色,治疗着重于祛湿,强调治带要以祛湿为首务。
门成福认为,白带多属肾阳虚,治宜温肾涩精止带。常用归肾汤加味治疗,选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山药、茯苓、泽泻、山茱萸、枸杞子、益智仁、怀牛膝、海螵蛸、茜草、白术等。
黄带多由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止带。常用易黄汤加味治疗,选用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薏苡仁、败酱草、金银花、薄荷、防风等。
赤白带为肝经郁火,下克脾土,伤及血分所致。治宜清肝火而补脾祛湿,常用清肝止淋汤加减治疗,选用白芍、当归、生地、阿胶、牡丹皮、川牛膝、香附、黑豆等。
部分带下病患者伴阴部瘙痒,甚则坐卧不安。为缓解患者痛苦,常配合外洗方,熏洗外阴以止痒。药物组成:苦参、蛇床子、百部、白矾、花椒、荆芥、防风等。局部溃烂者,加金银花、地骨皮、艾叶;有滴虫、霉菌者,加鹤虱。中药熏洗,内外合治,使药物直接作用病所发挥药效,可弥补内服药之不足。
(杨艳芳供职于河南中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波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