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险峰 刘 明
刘茂林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茂林负责主编了《金匮阐要》《高等中医应试指南·针灸学》《中医学题解·〈金匮要略〉选读》等。他崇尚仲景学说,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刘茂林从医50余年,潜心研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他曾经讲授《金匮要略》30余年,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凝练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学术思想精髓,为我们打开了宝库之门。刘茂林还将经方灵活化裁运用于临床,“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将古典经方和现代人的体质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经验方,在临床上治愈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患者的好评。 刘茂林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金匮要略》所谓“阳微阴弦”,即是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阳微主指胸中阳气不足,实为心阳虚,阳虚则寒。基于以上认识,刘茂林从病因病机、脉理证治及当代名家观点分别论述了“心病多寒”的主张。
从病因病机论“心病多寒”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文中所言“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的主要病因“阳微”指寸脉微,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故寸脉微,为阳位见阴脉,以示上焦胸阳不足,主指心阳虚(即“不及”),实指正气(本)虚,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之义;“阴弦”是尺脉弦,为阴位见阴脉,主下焦阴寒内盛(即“太过”),以示邪气(标)实,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之义。 太过之阴邪,上乘不足之阳位,即构成了“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不通则闷、不通则胀、不通则痛的主要病因病机。《金匮要略》曰:“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又说“今阳虚知在上焦”,就上焦心肺而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所以“阳虚”,包括“极虚”主指心阳虚,这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言正虚之处,邪必凑之。反复强调上焦心阳不足,气血推动无力,是胸痹心痛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 从证治论“心病多寒” 首先,从胸痹的主证、重证、轻证和急证的有关条文分析。 主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嗽,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重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重证:“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轻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 急证:“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以上五条,说明胸痹的主证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前已述及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心肺气机不畅,故见以上主证,治以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若胸痹痰饮较盛,水气凌心迫肺,则不能平卧,心痛彻背,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强通阳散结和蠲饮降逆之力。 若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而偏于邪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以祛邪为先;而偏于正虚者,用人参汤,温阳健脾,益气除湿,大气来复,阴寒自散,以扶正为要,即所谓痛有补法,亦即《黄帝内经》塞因塞用之法也。 若胸痹轻证,饮阻气滞,胸中气塞,短气,而病偏于肺,饮邪较重者,用苓杏甘草汤,宣肺利水,化饮理气;若病偏于胃,气滞较重者,用桔枳姜汤,温中降逆,化饮理气。若胸痹急性发作,救急用薏苡附子散,方中薏苡仁除湿缓急止痛,炮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用于胸痹急证。 其次,再论心痛轻证、重证及原文附方的有关证治分析。 轻证:“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以上所论两条,依然是针对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阳微阴弦”而设。若寒饮上逆、心中痞、心悬痛之心痛轻证,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化饮,降逆平冲;若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之心痛重证,当用乌头赤石脂丸,大辛大热并用,温阳散寒,逐饮止痛。《金匮要略》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意为能治多种心痛。 纵观本篇所论七条,主论上焦心阳不足治以恢复心之阳气为要,兼以蠲饮降逆理气止痛。所用十首方药分析如下:其中三方用了附子、干姜、白酒,两方用了人参、生姜、薤白、桂枝,它如乌头、蜀椒、巴豆、吴茱萸、赤石脂等辛温之品不乏其用,可谓“寒者热之”之专篇,无一偏寒凉之方。这充分说明其方药紧扣心阳不足,“心病多寒”之病机。 最后,《金匮要略》所论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寒饮上逆心胸,心肺气机不畅,轻者不通则闷,重者不通则胀,严重者不通则痛。正如黄坤载所言:“阳不敌阴,则阴邪上犯,浊阴填塞,是以胸痹,宫城逼窄,是以心痛。” 刘茂林认为,“浊阴”除主指阴寒、痰饮、瘀血之外,还应包括现代人熟悉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因此,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吾辈应在前人温阳化饮、逐寒止痛的基础上,不但要通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更要加强活血化瘀及降脂和软化血管等方面的研究,以开辟治疗本病的新途径。 当代名家对“心病多寒”的论述 刘茂林在多位医家的论著中发现,许多相似观点可互相补充为证。 名医冉雪峰在《冉雪峰医案》中说:“胸膺为阳位,胸痛多属心阳不宣,阴邪上犯。”可以理解为心阳不宣,阳不敌阴,阴邪上犯,心阳不足,是导致胸痹的主要矛盾方面。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指出:“临床上,心病患者多因心阳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严寒、黎明阴盛之时最多……如治疗冠心病,既重视活血以通脉,更重视心阳的强弱,如心阳强盛,虽心脏血管狭窄,亦可促使心脏供血,不足致衰竭;如心阳衰弱,虽心脏血管狭窄不甚,亦可因心阳虚弱而致气虚血瘀且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主张在助心阳的基础上加理气活血之品,以使心脏血行通畅。”可见他治心病重视心阳,与本论“心病多寒”如出一辙。 全国名老中医高体三说:“少阴以心火为主……故少阴一病,病于寒者多,而病于热者少。”与“心病多寒”之论,可谓不谋而合。 据临床观察,按五行而论,心病则火不足,心阳虚,推动无力,则水湿泛滥,痰血阻滞。轻者胸腹胀满,重者胸腹闷胀疼痛、肝脾肿大;甚者胸背痛,水湿外溢,四肢郁胀,下肢水肿。 综上所述,中医所论胸痹心痛类似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等。《金匮要略》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上焦心阳不足是其发病关键,立辛温宣痹通阳之大法,创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经方,迄今依然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刘茂林据其理法方药,总结出“心病多寒”的观点,以温经通阳、恢复心之阳气治其本,佐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法以治其标,用于临床,多获良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