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两专科一中心” 提升惠民实效 |
|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杨 浩 宁建鹏
“我患上慢阻肺已经10多年了,以前每年都要住院治疗五六次,自今年5月以来,我再也没有住过院,这多亏了郏县中医院肺病科主任王战彪的精心治疗!”11月30日,家住郏县安良镇的赵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据郏县医疗健康集团中医院院区(郏县中医院)肺病科主任王战彪介绍,自从赵先生每天在家靠中药、西药及家庭氧疗来治疗,病情已经连续5个多月没有再加重。这是郏县中医院积极推进“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后,给赵先生等肺病患者带来的新实惠。 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去年3月,郏县中医院创新“三实”工作法,积极提升急诊科和肺病科服务能力,创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不仅促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还提升了惠民实效。 在提升肺病救治能力上“出实招” 王战彪说,赵先生的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时,会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呼吸衰竭。既往的治疗方案是进行对症治疗。如今,他们在“两专科一中心”建设中,增添了现代医疗设备,邀请省级医院专家到郏县坐诊带教,为赵先生“一对一”制订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既缩短了救治疗程,还降低了患者住院频次。 为持续提升肺病科救治能力,郏县中医院引进了高流量吸氧、床旁无创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开展了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新技术,提高了对各种急难危重肺病的治疗能力。同时,郏县中医院在肺病科创建了中医药特色治疗室,利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在肺病科长期坐诊、带教的机会,建立了专家带徒和技术创新等机制,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外出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目前,该科医务人员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中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达到60%以上,初步形成了由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人才梯队,提高了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比例、优势病种出院患者治愈率和好转率。 在提升急救能力上“做实功” “由于当天急诊科医务人员在现场及时对患者实施了科学抢救,为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时间。”在郏县中医院举行的“优秀病历评议会”上,当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陈凯旋在分享一位脑梗死患者的抢救病历时,他对急诊科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据急诊科主任梁俊晓介绍,今年9月20日晚上,郏县薛店镇一位患者出现烦躁、全身出汗、昏迷等症状。接到急救指令后,郏县中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患者实施了静脉输液、吸氧等抢救措施。在转运途中,患者又突发心脏骤停,急诊医师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及时与本院重症医学科专家联系,双方会诊后为抢救患者制定了缜密抢救方案。抵达医院后,患者被紧急转入到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 为建成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等于一体的无缝衔接急诊急救体系,郏县中医院在急诊科组建院前急救组、急诊抢救组、重症监护组3个应急小组,按照患者病种和病情轻重缓急,建立了院内预检分诊机制和院内急诊分级诊疗机制,使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实现有效衔接。 郏县中医院还筹集资金为急诊科新增了转运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定期对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有计划组织急诊科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目前,郏县中医院急诊科中医医师占比44%以上。今年,该院门诊急诊患者8400多人次,开展院前急救4400多人次。 在中医药适宜技术 推广中“求实效”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很实用。”郏县白庙乡谢招村乡村医生李亚宾说,他多次参加郏县中医院组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并获得了郏县卫生健康委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利用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群众,接诊600余人次。 “如今,郏县377家标准化村卫生室中,已有306家村卫生室像谢招村卫生室一样,可以为群众‘零距离’提供中医药服务。”郏县卫生健康委中医股负责人说。 为高质量推进郏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郏县中医院成立了县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挂帅、医院一把手和相关人员参加的领导小组,依托已创建成功的4个省、市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以及在李氏针灸、朱汉章针刀等领域的中医药人才优势,组建了由15名中医药专家参加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队伍,高标准设立了现场示教室、远程线上培训平台和临床实践科室,每周组织中青年医师开展“中医每周一课”学习培训,有计划地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者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使针刺、贴敷、药浴等4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县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得以广泛应用。 “‘两专科一中心’建设,不仅提升了科室诊疗能力,还培养出一批专科带头人、专科技术团队,使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实效性、便捷性得以持续提升。”郏县中医院党委书记林爱国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