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永远的《朝阳沟》 |
|
□尚学瑞
在中国现代戏剧中,没有哪部戏能像豫剧《朝阳沟》一样让我印象深刻。在我的家乡,每当欢乐时刻和喜庆日子,总会响起那亲切而熟悉的旋律,我也总是跟随着唱段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 20世纪60年代,我刚能听懂戏剧。那是样板戏盛行的时期,也是《朝阳沟》在老家最红火的时候。当时,农村的娱乐条件很差,最让我们一群孩子兴奋的,莫过于春节期间观看大队舞台演出的大戏了,上演最多的剧目便是《朝阳沟》。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我所在的生产队就有好几个这样的演员。别看他们平时忙于农耕,扮成演员同样是民间高手,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我坐在大人旁边,每次都认真地从开场的“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说不尽胜利的消息”,一直看到结尾“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 我看戏次数多了,对《朝阳沟》的每个场景、每段旋律、每句唱词都耳熟能详,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有几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喜欢戏剧的大妹妹曾饰演银环,她表演得有模有样,让我崇拜不已;我曾经帮我的初中老师抄写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整剧曲谱,即使熬了几天几夜,也乐此不疲;我曾经在深夜让父亲叫醒去看黑白影片《朝阳沟》(因为这部戏一度遭到停演,解禁后在相邻的几个村轮番播放),虽然寒风凛凛,但是兴致勃勃。从那时到现在,《朝阳沟》成了家乡表达喜庆的符号,特别是谁家有喜事,音响播放的大多是这部戏。 《朝阳沟》之所以能成为百听不厌的经典,除了那脍炙人口的音乐,还有接地气的剧情。城市姑娘银环和农村青年栓保高中时期相爱,毕业后相约到栓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是遭到银环母亲的坚决反对。银环没有屈服,毅然来到农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银环经历了从兴奋到厌烦的过程,面对困难和挑战,也出现过思想动摇,但是最终在栓保和老支书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留在了朝阳沟,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现在想来,这部戏不仅契合当时的国家形势,它所蕴含的正能量在今天仍不过时。“建设新农村”“乡村振兴”“城市支援农村”等,都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 我曾对《朝阳沟》充满好奇,剧中栓保、银环、老支书、二大娘等人物的原型是谁?让我崇拜的编剧杨兰春是如何编出这部戏的?“朝阳沟好地方”说的是哪里呢? 抱着极大的兴趣,我先后参观了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的朝阳沟景区和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朝阳沟村。前者是杨兰春的故乡,后者是杨兰春创作《朝阳沟》时体验生活的地方。自从《朝阳沟》火了之后,两地近些年都打“朝阳沟牌”,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 在朝阳沟景区,我走着当年银环下乡所走的路,在“绳坡峧”“野草湾”“阳坡垴”“跌水岩”等戏剧中提到的地方拍照留念,在“桃树梨树苹果树”边流连忘返,在村中央的舞台前驻足观赏《朝阳沟》电影,在“栓保银环旧居”“二大娘旧居”等剧中人物的民居里反复抚摸着茶缸、手电筒、锄耙等老物件,在杨兰春的墓碑前端详他朴实敦厚的遗照…… 杨兰春,被誉为“朝阳沟之父”。我走近“杨兰春文化园”,与穿着戏服的群众演员打探剧中人物的原型。我登上“银环亭”,来到水库边,在波光粼粼中眺望朝阳沟特大桥。我来到杨兰春的墓园,拜谒他的塑像与墓碑。我还看了一孔简陋的窑洞,据说是杨兰春当年劳动、创作以及和乡亲们唠嗑之处……每一处都充满温情,勾起我对这部戏剧的回忆。 从《朝阳沟》公演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这部戏以其根植于生活的唱腔、场景和社会意义,深深打动了观众,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必将历久弥新,自带光芒,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