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上一版  
补肾固精益智仁
祛除湿气有妙招
养生食谱
“铁胆御史”的医学名著——《明医杂著》
大明宗室周定王 潜心医药救灾荒
1
11 1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铁胆御史”的医学名著——《明医杂著》
 

□黄新生

 

   王纶,字汝言,号节斋,明代浙江人,1484年中进士,历任礼部郎中、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使等职,正德年间以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他为官清正,曾和刘瑾做坚决斗争,被文武大臣称为“铁胆御史”。王纶精于医学,人品和医术俱佳,常在公务之余为人治病,并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医论问答》《节斋医论》等。其中,《明医杂著》尤为后世所推崇。
    《明医杂著》共6卷,卷1~卷3为医论及杂病证治,包括发热、痨瘵、泄泻等内科病证及妇产科、五官科疾病的辨治,并分析了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医的学术特点;卷4论风证;卷5论述小儿诸病;卷6为附方。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把朱丹溪、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融合起来,参以本人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而成。该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具有以下特点。

 

总结历代医学家的学术专长
    一是重视《黄帝内经》。王纶认为,《黄帝内经》是学好中医理论的基础,将其比为儒家的六经。“学之宜何主?曰:宜专主《黄帝内经》,而博观乎‘四子’。”“盖医之有《黄帝内经》,犹儒道之六经,无所不备。”
    二是重视“四子”之学。王纶认为,张仲景、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的著作,是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学中医之人登堂入室的阶梯,临床不可或缺。“‘四子’之说,则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六经之阶梯,不可缺一者也。”
    三是阐发“四子”学术专长。王纶分别总结张仲景、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的学术特点,为临床学习找到法则和捷径。“仲景见《黄帝内经》载伤寒,而其变迁反复之未备也,故著论立方,以尽其变。后人宗之,传用既久,渐失其真,用以通治温暑、内伤诸证,遂致误人。”“仲景非不知温暑与内伤也,特其著书未之及。”“河间出而始发明治温暑之法,东垣出而始发明治内伤之法。”“河间之论,即《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之旨;东垣之说,即《黄帝内经》饮食、劳倦之义。”“丹溪出,而又集诸儒之大成,发明阴虚发热类乎外感,内伤及湿热相火为病甚多。”最后,王纶得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
临床注重气、血、郁、痰
    一是治病以气、血、郁、痰立论。王纶说:“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又云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
    二是注重对郁的治疗。王纶认为,郁是由气、血、痰、火等在体内停积、滞塞所致,久病可生郁,久郁可生病,临床治病要重视解郁。“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有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误药杂乱而成郁。故余每用此方治病,时以郁法参之。气病兼郁,则用四君子汤加开郁药,血病、痰病皆然。故四法者,治病用药之大要也。”王纶重视治郁,是对朱丹溪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临床治疗郁病,应首先予以理气开郁,并视其兼有血瘀、火郁、痰结等情况,分别予以化瘀、降火、祛痰等。
    三是注重辨别气虚和血虚。王纶认为,临床用药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偏衰为目的,如果不分气血、不辨阴阳,盲目使用补气药,可能破坏机体阴阳平衡,导致不良后果。若血虚患者滥用补气药,会损耗阴血,甚至导致气血两虚。“近世治病,多不知分气血,但见虚病,便用参芪(人参、黄芪),属气虚者固宜矣,若是血虚,岂不助气而反耗阴血耶!是谓血病治气,则血愈虚耗,甚至血气俱虚。故治病用药,须要分别气血,不可混淆!”
辨证治痰疗效好
    一是论述痰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王纶认为,痰是人体水分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可随一身之气流向全身,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新陈代谢,蒙蔽心神,导致疾病。痰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病位重在脾肾。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表现多样。“为喘,为咳……为眩晕,为嘈杂、怔忡、惊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痈肿,或胸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
    二是创制治痰法则。王纶根据痰的新、旧、轻、重,采取灵活的治法。治痰先顺气,而顺气首当降火。在具体方法上,王纶创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风痰散之、郁痰开之、顽痰软之、食积消之、在上吐之、在中下之、中气虚者补而运之等治疗法则。
    三是辨证治痰。具体治疗时,王纶根据痰之成因、痰证病程、脏腑虚实、痰停部位等辨证立法处方,灵活使用二陈汤随症加减,创制消凝结之痰的节斋化痰丸,恰当选用攻逐补益药,归纳不同部位痰证用药,体现了诊治痰证的新思路,被后世医学家参考和借鉴。
发扬滋阴学说
    一是恪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旨。王纶认为,疾病热多寒少,对疾病的治疗,多采滋阴降火法,滋阴之药不可或缺。“天下之病,热多而寒少,观《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病机一篇可见。又湿热相火致病甚多,自太仆注文湮没,以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偏用湿热之药,故丹溪出而阐《黄帝内经》之旨,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偏,论湿热相火之病,以补前人之未备耳。”
    二是辨证治疗重滋阴。王纶批评一些医学家辨治脾胃,不分阴阳气血,皆用辛温燥烈消阴之剂,结果导致患者胃火益旺、脾阴益亏,反而加重病情,误人性命。王纶认为,耳聋多属痰火郁闭,宜清痰降火,不能都作为肾虚论治;慢性鼻塞,多属肺经郁火,当清肺降火,不能认作肺寒而用辛温之剂;牙痛多属阳明湿热,不能皆作肾虚;小便不禁或频多属热,不可滥用温药;男子阳痿多属郁火,不都是肾阳不足。
综合前人之长治疗内伤发热
    一是发扬内伤脾胃说。王纶认为,内伤病多由饮食不节,起居不规律,以致胃损不纳、脾损不化,脾胃俱损,纳化皆难,元气衰弱,百邪易侵。“洁古制枳术之丸,东垣发脾胃之论,使人常以调理脾胃为主,后人称为医中王道。”
    二是全面论述发热病机。王纶熔李东垣、朱丹溪之说于一炉,阐述内伤发热与阴虚发热的病机。“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三是辨证治疗发热。王纶认为,内伤发热宜用补中益气汤以补阳气。“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腐化,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阴虚发热,用六味地黄丸以培补阴血,“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论,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
    明代著名医学家薛己亲自为《明医杂著》作注,列举病案以为佐证,使其内容更臻完善,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