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蒋建国
郑钊,副主任医师,200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奋战在基层结核病防治第一线,现为周口市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医院副院长。他曾多次获评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河南省援疆指挥部第十批优秀援疆先进个人,被哈密市伊吾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伊吾县组织部授予“优秀援疆医师”。 星光不问赶路人,风雨无阻更向前。从医20余年来,他积极探索新的结核病防治措施,刻苦钻研新的业务知识,加之日常坐诊、查房治疗、探讨病例、学科会诊等,经常忙到晚上七八点才下班。 “这就是医者责任” 2015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卫生院打来电话:一位80岁的患者出现大咯血,初诊大夫怀疑患者是“肺结核”,需要转入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郑钊接到电话后急忙起床,骑着电动车赶到医院,提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器械。救护车刚一停稳,郑钊就上车查看,并快速将患者抬进抢救室进行抢救。2小时后,患者咯血情况明显好转。此时,郑钊才发现被汗水浸透的白大衣上沾满了患者咯血时喷溅出来的血渍。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短暂休息后,他又陪护在情绪紧张的患者身边,直至天亮。至今提起这段经历,郑钊笑着说:“我不是不害怕,但作为医生,这就是医者责任。” 作为全县结核病诊断的带头人,郑钊坚持在门诊一线工作。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是他努力追求的事。他积极做好结核病患者的发现、诊治、管理及访视工作,保证登记患者接受规范、有序的治疗。 不到20岁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刘某,因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庭困难,几度放弃治疗。郑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到患者家中看望,还拿出2000元让其补充营养,耐心向其讲解国家优惠政策,为他积极争取贫困救助资金,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二线药品。 最终,刘某同意积极配合治疗。他对郑钊说:“我跟你非亲非故,你为了我这么奔波,真是太感谢了,你就是我的亲哥!”通过18个月的规范治疗,刘某状况良好,如今在外地打工创业。 类似这样默默帮助结核病患者的事,郑钊做过的还有很多很多…… “要对得起‘援疆人’这三个字” 2021年9月,郑钊被周口市淮阳区卫生健康系统推荐、周口市组织部选拔,作为第十批援疆专业技术人才远赴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开展传染病、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在当地,他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调配人员、分配任务,制订实施方案6项,深入基层、矿区、牧区、工业园区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消毒消杀技术指导6轮次,培训842人次,排查密接、次密接192人,撰写流调报告62份,参与组织疫情防控大比武演练2次;参与疫情研判32次,深入茫茫戈壁为矿区工人采集核酸46次;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2次,访视结核病患者20人次,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保证患者的有效治疗。 他说:“我既然选择了援疆,就是选择了奉献与责任,就要为边疆的疾控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要对得起‘援疆人’这三个字。” “只要工作需要,干就完了” 早行星尚在,数里天未明。2022年9月,郑钊圆满完成援疆工作归来,顾不得休息,再次冲向新冠疫情阻击一线,带领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溯源专班支援周边县市;随后,又与公安局流调专班配合,开展淮阳区流调溯源工作,苦战2个月未进家门,24小时电话、微信在线,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只要工作需要,干就完了!”郑钊说,“我也知道苦和累,但一想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一想到要与病毒传播拼速度,我就感觉一切困难都不是事儿。” 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20余年来,他始终牢记“为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务”的宗旨,恪守职业道德,心里时刻牵挂着患者。对符合减免条件的患者,他都会主动将其纳入国家免费项目管理,并为患者详细介绍免费政策。 为了方便家远的患者,他中午经常加班。他的家属给他送饭时,埋怨他:“全科室就你最忙!”他总是笑着说:“我晚会儿吃饭总比让患者摸黑回家强。” 郑钊这种忘我工作精神感染了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动了患者和家属。他用不辞艰辛的工作态度,诠释了“生命相托”的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最坚实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