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药温浴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综合治疗常见病之四
治疗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
中医辨证治疗疾病三则
除燥养心方、降糖调脂方
诊断颈椎病要看这几点
1
11 1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证治疗疾病三则
 

中医辨证治疗疾病三则
□杨友鹤

案例一
    时某,男,62岁。
    主诉:多饮,多食,多尿四月余。曾服格列苯脲等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前来就诊。
    初诊:症见神疲乏力,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胃脘嘈杂,小便每天十余次,浑浊有沫,大便干结,烦躁,耳鸣,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空腹血糖16.8毫摩尔/升,尿糖(++++)。辨证为燥热灼津,阴亏火旺。
    处方:太子参15克,生山药20克,生白芍20克,茯神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天花粉20克,鸡内金10克,川厚朴10克,白茅根20克。连服12剂。
    二诊:患者精神体力好转,口渴已轻,胃脘嘈杂已除,小便泡沫消失,每天5次~6次,空腹血糖10.9毫摩尔/升,尿糖(+)。药以中的。前方去生石膏,加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再进2月余,诸症全消,精神好转,查血糖6.2毫摩尔/升,尿糖(-),复查3周均正常。嘱停服汤药,服抗糖灵胶囊巩固治疗。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在对本患者的辨治过程中,认为是燥热灼津、阴亏火旺,以黄芩、白芍、生石膏、知母、天花粉滋阴降火;用太子参、生山药培补脾肾,滋水之源。复诊时加枸杞子、山茱萸以滋阴补肾,使肾水充足,虚火得以制约。近3个月后,诸症好转,血糖、尿糖均正常。后服用抗糖灵胶囊巩固疗效,随访两年余,血糖在未服用任何降糖西药及未注射胰岛素的情况下均在正常范围。
案例二
    陈某,女,83岁。
    主诉:患糖尿病14年余。14年前因口渴、尿频、小便浑浊,到外院检查空腹血糖10.2毫摩尔/升,尿糖(+++),诊为糖尿病,曾服消渴丸等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初诊:症见神疲乏力,口干多饮,时有饥饿感,头晕,目昏,腰及双下肢酸困乏力,下肢及双脚肿胀,脚趾红肿疼痛,颜色发黯,右脚趾有溃疡,活动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三叉神经痛病史。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血压170/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空腹血糖10.8毫摩尔/升。尿常规:尿糖(++),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处方:1.太子参30克,生山药30克,白茅根30克,生黄芪2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山茱萸20克,茯苓皮15克,苍术15克,玄参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延胡索10克,牛膝10克,金银花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黑豆、黄豆、绿豆各10克。共6剂,水煎服。
    2.抗糖灵胶囊,每次7粒,每天3次。
    二诊:患者服药后,精神、口干好转,下肢及双脚肿胀减轻,双脚红肿及疼痛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测血压150/80毫米汞柱,空腹血糖8.5毫摩尔/升,尿糖(+),蛋白(+),镜检红细胞2个~3个,白细胞3个~5个。上方调生黄芪30克,延胡索15克,加丹参20克,丝瓜络10克,服药12剂。复诊自诉精神好,口干、饥饿感消失,下肢肿胀基本消退,双脚红肿疼痛缓解,脚趾溃疡基本愈合,饮食、睡眠正常。大便偏干,1天~2天一次,有时感眼昏,腰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空腹血糖6.8~7.5毫摩尔/升,餐后血糖10.2毫摩尔/升,尿常规(-)。血压130~145/60~80毫米汞柱,中药去茯苓皮、丝瓜络,加枸杞子15克,石斛10克,鸡内金10克,以后随症加减服药半月余,症状消失而告愈。为巩固疗效,嘱其继续服抗糖灵胶囊,每次7粒,每天3次。随访1年,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该患者屡经治疗,辗转难愈,且临床并发症及全身症状较多。治疗本病不独执清热滋阴一法,而是把握气阴两伤、脾肾俱亏、络脉瘀阻之基本病机,以益气养阴、培补脾肾、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药用太子参、生山药、生黄芪健脾益气,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加入其经验方三豆饮(金银花、甘草、生黑豆、生黄豆、生绿豆),金银花能发散风热,甘草可凉血解毒,黑豆、黄豆、绿豆分别入上中下三焦以引药达病所,加丹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调理脾肾的治疗思想源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滋肾阴以降妄炎之火,补脾气以助运化之功,使水升火降有序,中焦运化健旺,气复阴回,络脉通畅,机体代谢恢复正常。
案例三
    李某某,男,57岁。
    主诉:患者腹泻、便血1年余。曾在外院查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并做乙状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服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中药治疗,均疗效不佳。
    初诊:腹泻每天2次~3次,便血夹有黏液,腹部隐痛,食欲不振,伴头晕失眠,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重取无力。
    处方:炒当归15克,生地黄炭15克,熟地黄炭15克,黑山楂30克,金银花炭10克,太子参20克,生山药30克,生白芍3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炒黄连12克,广木香1.5克,红糖、白糖、茶叶少许为引,用药冲。共14剂。
    二诊:腹泻止,大便基本恢复正常,黏液、便血转轻,精神体力有所恢复,胃纳渐佳。药已奏效,以上方去车前子,加阿胶珠10克,继服6剂。以后根据病情,此方前后稍做调整连服月余,诸症全消,1年后随访未曾复发。
    按语:慢性泄泻及慢性出血的患者往往虚实并见,临床采用扶正祛邪的原则,以健脾补肾、清热利湿为法。其患者以虚为本,且以津血亏虚为主,然补血之品补其阴血又常会滋腻胃肠,而生地黄、熟地黄制炭后既有补脾益肾之功,又平添涩肠之力,生血之效,且无滋腻胃肠之弊。金银花炒后可去其寒凉之性入于血分,可清血中之瘀热,起到了清胃降逆,兼以涩止出血之标,另在补益药中加入适量的行气之品广木香1.5克,又可以滋养脏腑,激动脏腑功能活力,相辅为用,使补而不腻,相得益彰,临床用之确有奇效。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