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每年4月4日~6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呈现出蓬勃生长的态势。清明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养生保健的关键节点,用中医药调理身体,顺应季节变化,对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有着深远意义。 清明时节的气候与人体特点 气候特征 清明前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气温逐渐回暖,但早晚温差仍然较大,常伴有降雨,空气湿度增加,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显著影响。此时,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发而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但尚未完全稳定。 人体生理响应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季相应。此时肝脏功能活跃,肝气旺盛,需要顺应其升发之性。若养生不当,如过度劳累、情志不舒等,易引发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肝木过旺则克脾土,脾胃运化功能易受影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弱症状。此外,由于空气中湿度增加,湿邪容易侵犯人体,湿性黏滞、重浊,阻碍气血运行,可导致身体困重、关节酸痛、肢体麻木等不适。 饮食养生 多吃时令蔬菜 清明前后,各种时令蔬菜大量上市,这些蔬菜不仅口感鲜美,还蕴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春笋味甘、微寒,归肺经、胃经,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利尿通便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春笋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其含有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菠菜性凉,味甘,归肝经、胃经,可滋阴平肝、助消化,其富含的铁元素对缺铁性贫血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韭菜性温,味辛,入肝经、胃经、肾经,被誉为“春菜第一美食”,具有温中行气、散血解毒的功效,能增强人体阳气,促进血液循环;香椿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等功效,对肠炎、痢疾等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这些时令蔬菜合理搭配,如春笋炒肉丝、菠菜蛋花汤、韭菜炒鸡蛋、香椿拌豆腐等,既满足味蕾享受,又能达到养生目的。 养肝健脾食材 为顺应肝气升发、保护脾胃的原则,可适量食用一些养肝健脾的食物。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经、肾经,是常见的养肝佳品,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枸杞子富含枸杞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衰老等保健功能。每天用10克~15克枸杞子,开水冲泡代茶饮,或在煲汤、煮粥时加入适量枸杞子,简单方便。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红枣富含糖类、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可与桂圆、银耳等一起炖煮成甜品,既能养肝血,又能健脾胃。山药是健脾益胃的首选食材,其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山药可清蒸、煲汤或煮粥食用。 饮食禁忌 清明时节应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辛辣食物,易助火生热,加重体内燥热;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脾胃负担;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 运动养生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郊外空气清新,正是踏青散步的好时机。散步时,步伐应平稳,速度适中,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步行的时间和距离,一般每天散步30分钟~60分钟为宜。在散步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得到锻炼,有助于阳气的升发,还能放松心情,缓解精神压力。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也是一项很好的养生运动。放风筝时,人需要昂首挺胸、左顾右盼,这样可以活动颈部、肩部和腰部的肌肉关节,有效预防颈椎病和腰椎病。同时,眼睛长时间注视远方,能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预防近视。 练八段锦 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健身功法,动作舒展优美,简单易学,非常适合在清明时节练习。练八段锦,可以通过扭转、屈伸等动作,配合呼吸锻炼,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全套八段锦共有8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养生功效。练习八段锦时,要注意呼吸均匀、动作缓慢、姿势准确,每天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 清明时节,大自然阳气升发,人体也应顺应天时,早睡早起。一般建议22时~23时睡觉,6时~7时起床,保证每天7小时~8小时的充足睡眠。 增减衣物 清明前后,气温虽然逐渐升高,但是早晚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等。早晨和晚上气温较低时,可以多穿一件外套,中午气温升高后再逐渐减少衣物。穿衣应以宽松、舒适、透气为宜,便于身体的气血流通。 环境调适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和空气流通,有助于预防疾病。在清明时节,可经常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清新。此外,还可以在室内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绿萝、吊兰、虎皮兰等,这些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湿度。 情志养生 避免情绪波动 清明时节,人们容易因祭祀等活动而情绪低落、悲伤。中医认为,过度的悲伤会损伤肺气,进而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血不畅。《黄帝内经》记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过度悲伤会使肺气消耗,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因此,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悲伤和情绪波动。 培养兴趣爱好 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等,有助于转移注意力,调节情志。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让人在专注中忘却烦恼,使身心得到放松。 冥想放松 冥想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放松身心的方法。每天花15分钟~20分钟进行冥想练习,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当思绪飘走时,不要刻意去驱赶它,而是逐渐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中药养生 茶饮养生 菊花枸杞茶: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疏散风热的功效,归肺经、肝经;枸杞子能滋补肝肾,归肝经、肾经。将菊花5克~10克、枸杞子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可用于缓解眼睛干涩、头晕目眩等症状,尤其适合长期用眼的人群。现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黄酮类物质、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枸杞子中的枸杞多糖等成分,对调节免疫、保护肝脏等有积极作用。 玫瑰花茶:玫瑰花性温,味甘、微苦,归肝经、脾经,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取玫瑰花5朵~8朵,开水冲泡,加入适量蜂蜜调味,代茶饮。经常饮用玫瑰花茶,可以调节情绪,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玫瑰花中的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调节神经、舒缓情绪的作用。 艾灸养生 艾灸是中医传统的养生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目的。在清明时节,可以艾灸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肝俞穴等。足三里穴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属足阳明胃经,能健脾益胃、增强免疫力;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经络的交会穴,可以调理肝肾、滋阴养血;肝俞穴是肝脏的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有助于养肝明目、疏肝理气。艾灸时,将艾条点燃,距离穴位皮肤2厘米~3厘米,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但无灼痛感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分钟~15分钟,每周艾灸2次~3次。 中药泡脚 中药泡脚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选用艾叶、花椒、红花等中药,将其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小火煮15分钟~20分钟,待水温适宜后再泡脚。艾叶性温,味苦、辛,归肝经、脾经、肾经,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痒的作用;花椒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肾经,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红花性温,味辛,归心经、肝经,可活血化瘀。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控制在15分钟~20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中药泡脚能够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总之,清明时节是养生的重要时期,用中医药养生保健,从饮食、运动、起居、情志和中药调理等方面入手,遵循中医药理论,简单易学,安全有效。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调养身心,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信阳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