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ERCP取石术的原理与适应证 |
|
□钟其焕
在日常生活中,胆总管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饮食习惯、胆道感染、胆汁瘀积等。当结石阻塞胆总管时,患者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中,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术以微创、高效的特点,成为众多患者的首选。 原理与过程 ERCP取石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十二指肠镜,从患者的口腔进入,依次经过食管、胃,最终到达十二指肠。在这里,医生能够准确地找到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的开口。接下来,通过镜子伸出一根管子进入胆总管,并注射造影剂,使胆总管及其结石在X线下显影。 一旦确定了结石的具体位置,医生就会采取下一步行动。医生会将一个气囊导管深入胆总管结石的上方,然后充气打开气囊,利用气囊的牵拉作用将结石从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的开口脱出,最终使其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对于结石较大或取出困难的患者,医生可能采用其他辅助手段。比如,医生会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以扩大胆总管开口,便于结石排出,或者使用网篮碎石技术,将结石击碎变成小块后再逐一取出。 优势与挑战 首先,ERCP取石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和痛苦。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减轻了经济和心理负担。其次,ERCP取石术能够直观、准确地定位结石,提高了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最后,ERCP取石术还能同时处理胆道感染、胆道狭窄等并发症。 然而,ERCP取石术并非没有挑战。作为一种内镜手术,它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比如,在手术过程中,会损伤胆道或胰腺组织,导致出血、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 此外,由于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的开口较窄,有时结石难以顺利排出,医生需要借助辅助手段进行处理。 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 进行ERCP取石术前,患者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停止服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术前禁食、禁水等。这些准备措施,有助于降低手术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护理同样重要。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腹痛、发热、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饮食方面,患者应从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胆道负担。此外,患者还应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适应证与禁忌证 ERCP取石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胆总管结石,包括结石数量较少、直径较小且位于胆总管下端的结石,以及胆道感染、胆道狭窄等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然而,并非所有胆总管结石患者都适合进行ERCP取石术。比如,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通常被视为手术禁忌证。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胆胰脾外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