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脉相承——读《黄帝内经·灵枢》有感 |
|
□郭六雷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包括《灵枢》和《素问》。《灵枢》早于《素问》,成书于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清代医学家周学海的《内经评文灵枢》自序记载:“是书宽平正大不动声色,而天地万物已在涵盖之中……非三代上之圣人不能作。读者须细品其繁复处、接换处,再总观其大处、雄处,略无变化,却无处不变化,如汪洋大海,鱼龙百怪,隐见出没于其中,而人莫能测也。”由于圣人智慧,吾辈所距甚远,其言简意赅、古义深奥,故学习整理起来颇感困难。 《灵枢》又名《针经》《九卷》,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由此可见,《灵枢》早于《素问》,并且以此为基础。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记载:“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里的《九卷》就是《灵枢》。《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和杂病的中药治疗,模式与《灵枢》同出一辙。 《灵枢》是以针灸为核心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经脉的六经辨证和杂病的针刺治疗。由于古人的初心为“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因此,《灵枢》更易用易学,注重临床实用,即“必有明法”。张仲景毕生之作《伤寒杂病论》的初心也在于此,“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因此,张仲景之作最接近《灵枢》之旨。 《灵枢》著于战国时期,此时百家争鸣、学术风气正浓,黄老之学极为流行。在中国历史上,该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具备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天人相应、五脏一体观,体质学说,四诊合参,以及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四维健康医学模式等,皆有体现。 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灵枢·本输》记载:“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以上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体现。 《灵枢·官针》记载:“故用针者,不治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告诫医者诊治疾病要先推算当年的天气与发病的关系。《灵枢·五变》记载:“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以上为五运六气学说的体现。 《灵枢·经别》记载:“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这是天人相应整体观的体现。 《灵枢·本脏》记载:“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此为五脏一体观的体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此为四诊合参重要性的体现。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该篇为体质学说的体现和应用。 《灵枢·本脏》记载:“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这是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四维健康医学模式的体现。 在《灵枢》中,虽然中医理论处处可见,但是注重的是临床实践及传授易用易学的方法,系统的理论不够完备。《素问》的成书,是在《灵枢》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和总结,补充完善相关内容(如阴阳五行理论、五运六气学说等),使中医理论更加完备。 作为一名古中医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和继承问题上,笔者赞同广西中医药大学刘力红教授的观点:在中医不失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将其尽力改造成大家能够接受的文化形态、语言形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中医精华最妥善地保留下来。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