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怎样治疗少阳体系心脏病
小儿面瘫外治法
温阳利水、散寒止眩治疗耳眩晕
放血疗法巧治发热寒战
黄芪赤风汤治疗疾病三则
温肺化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
11 1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温肺化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王亚苹

初诊 患者李某,男性,53岁,农民,已婚,2022年3月22日来到笔者所在医院肺病科就诊,发病节气为惊蛰,主诉气喘咳嗽2年,近期加重3天。
  病史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喘、咳嗽,在家自服药物后症状稍微缓解,之后每遇寒冷天气症状就反复出现。3天前受凉后再次出现气喘,咳嗽,咯白色稀痰(量多),胸闷,畏寒,饮食一般,睡眠尚可,小便清长,大便正常。
  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有肝炎、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否认有手术、外伤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体温为36.7摄氏度,脉搏为76次/分,呼吸频率为19次/分,血压为125/76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实验室检查 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喘证。
  辨证分型 寒饮伏肺。
  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 温肺化饮。桂枝13克,麻黄13克,生姜13克,赤芍13克,甘草13克,细辛13克,姜半夏13克,茯苓30克,炒白术20克,蜜紫菀30克,蜜百部15克,防风12克,苦杏仁12克。共7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 服药7剂后,患者咳嗽、气喘减轻,白天痰量减少,口干口苦明显,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患者口干、口苦,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为肝胆实火上炎引起。在原方基础上加北柴胡20克,栀子12克,黄连6克,以清肝利胆泻火,继服7剂。
  三诊 服药7剂后,患者咳嗽、气喘明显减轻,口苦改善,畏寒消失,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患者症状好转,暂不调整药物,继续守上方用药7剂。
  一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缓解,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暂停口服药物。
  按语 该患者由于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闷。舌苔白滑、脉浮均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应解表与化饮配合。方中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散寒已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佐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湿;蜜紫菀、百部,化痰止咳;防风,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该方在煎煮过程中,先煮麻黄去沫,再煮其他药物。二诊时,患者口苦明显,加用柴胡、黄连、栀子,以清热疏肝。《伤寒论》中记载:“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对于外有寒、里有水饮的病证就可以使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